《人生十讲》读后感2600字
- 总得追求点什么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 关于人生
季老认为人的生和死都是被动的,自己无法主动选择。认清这个事情以后,偶尔自己为何而活,在有点作为去吧!
除非万不得已,是决不能我在上面讲了那么些被动,那么些糊里糊涂,是不是我个人真正欣赏这一套,赞扬这一套呢?否,否,我决不欣赏和赞扬。我只是说了一点实话而已。
正相反,我倒是觉得,我们在被动中,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劝人们不妨在吃饱了燕窝鱼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尔夫之后,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地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会使你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谓予不信,请尝试之。
1996年11月9日
总结:不要掩饰和回避,季老都承认自己做不到淡薄名利,宁静致远。所以,那些完美无缺的都是谎话!接受自己,真实的自己
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
季羡林与季荷
总结:不要掩饰和回避,季老都承认自己做不到淡薄名利,宁静致远。所以,那些完美无缺的都是谎话!接受自己,真实的自己
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
季羡林与季荷
诗必穷而后工。没有经历,写什么?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公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了一笔清楚的账。
中国国粹……:面子和骨气
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绝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
总结:接受不完美的人生,善待自己和他人!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1998年8月20日
阅读的本质在于看透事物本质,不圆满才是人生,那么为何去喜去悲呢?大格局的人从来不谈坚强,平常心干平常事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随想:安静才可以创作。然而我们太浮躁。我曾经梦想者,我要是去了许三多呆的草原五班,我会怎么过,很想去呢
五十一过,又仿佛一场春梦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不容我踟蹰。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我当然是在劫难逃,被送进牛棚。我现在不知道应当感谢哪一路神灵:佛祖、上帝、安拉;由于一个万分偶然的机缘,我没有走上绝路,活下来了。活下来了,我不但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反而时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在浩劫期间,我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后来不打不骂了,我却变成了“不可接触者”。在很长时间内,我
时间的奴隶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季老在用文字抒发自己的内心
但并不是自己被遗弃,而是自己遗弃了别人。自己怎么会遗弃别人呢?不说也罢。总之,在我家庭中,老祖走了,德华走了,我的女儿婉如也走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条件都已具备,只待东风孔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995年1月2日
摘录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摘录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人生无求品自高。
人一生处理三个关系
天人关系
人人关系(社会)
个人思想与感情矛盾关系
写到这里,就跟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挂上了钩: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什么叫好?什么叫坏?我没有看过伦理教科书,不知道其中有没有这样的定义。我自己悟出了一套看法,当然是极端粗浅的,甚至是原始的。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人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个人思想和感情中矛盾和平衡的关系。处理好了,人类就能够进步,社会就能够发展。好人与坏人的问题属于社会关系。因此,我在这里专门谈社会关系,其他两个就不说了。
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利害关系。每个人都有自
养生无术是有术
不锻炼:不要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锻炼,盲目过火
不挑食:啥都吃
不低估: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患得患失,平常自然,该努力就努力,之后怎样就怎样。所谓,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长寿之道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
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
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个钟头。曹操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不过百年,每天费上两个钟头,统计起来,要有多少钟头啊!利用这些钟头,能做多少事情呀!如果真有用,也还罢了。他们二人,一个先我而走;一个卧病在家,不能出门。
因此,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