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后感1200字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俄】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这是托尔写在全书第一句的话,算是开宗明义了。看完书后看了很多书评,基本都是围绕安娜的感情生活和列文的思想生活进行的剧透。但我却感了与大众不一样的几个概:1.故事主线。安娜最后的结局挺好的,算是个满贯。并且如她所愿解决了所有的冲突和矛盾。至于列文,其原型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算得上一个贵族的觉醒,但又不知道怎么醒,所以提出了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2.作者立意。故事背景设定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执政期间,没落的贵族和辛劳的人民之所以能满不在乎的生活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里,最大的原因就是东正教的功劳,即信仰永恒的真理即可圆满。可能这就是信仰的本质及其表现出来的力量。
3.社会改革。俄国沙皇在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并主动放权,取消了贵族特权,提出了君主立宪和司法独立改革…这些举措都极大的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贵族和平民的团结,使俄国强大了起来。期间:干了大清朝150万平方公里土地(通过我们宣传的平等如瑷珲条约之类办到的),放翻了法兰西,打赢了土耳其。最神奇的是,第十次土俄战争是群众自发打的。由此看来,沙皇当时思想确实很前卫。而邻居大清朝,守着祖宗家法不变——绝对皇权。并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表情,被打的满地找牙。唉,由此可见,zz改革才是所有改革强国的基础。说多了,不能再说了。
PS.摘录,必不可少。
只有那些认识到他们制度当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珍惜的民族,才有未来,才有历史地位。
他望着她,就好像一个男人望着一朵摘下巳久的凋谢的花,再难寻觅当初诱惑他采摘它、因而也是毁了它的那种美的痕迹。
最聪明的人进行辩论时,绞尽脑汁、费劲唇舌、运用大量巧妙的逻辑争论了半天,最后才发觉,他们苦苦向对方证明的东西,其实对方早在辩论之初就巳经明白,只是他们都喜欢各执一词,不愿直说自己喜欢什么,以免对方攻击。
他突然觉得,他曾经的痛苦之源现在变成了精神上的欢乐:当他沉溺于谴责、非难与仇恨时,许多事情似乎都无法解决,而当他去宽恕、去爱时,一切就变得简单明了。
许多家庭年复一年地过着夫妻双方都厌倦的老一套生活,是因为他们既没有感情破裂,也不觉得美满和谐。
无论是精神贫乏的农民,还是对此进行过思索和论述的贤哲,都含糊其辞地谈论同一件事,都同意同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而活,什么是善。我和其他人都只有一个坚定、清楚、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无法用理性来解释,它超越理性,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它有结果奖赏,它也就不再是善。因此善是超越因果关系的。
我奇怪的是,尽管我在这条道路上苦苦探索,但还是看不到生命的意义、我的冲动和渴望的意义。但我现在可以说,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为上帝、为灵魂而活。这种意义虽然清楚,但神秘而奇妙。这就是一切存在的意义。
本来该打五分,错别字太多太多了!扣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