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中文版)》读后感2800字
如果是第一次读经济史方面的书,这是本值得推荐的入门书。作者的志向不止于简单地进行事实描述,而且时常穿插并安利自身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见解,如工业革命何以传遍全球、后进国家为何难以摆脱贫穷。因而,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书,而是带有理论输出野心的入门书。正是有这样有趣的问题意识,反而让我觉得章节之间形成了脉络更为好读。
内容上,这是以工业革命前夜为起始点,描绘横跨三大陆四大洲的全球经济发展史。尽管在目录上作者按照地域将内容划分成多个章节,但按照个人理解,根据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可以分成三个集团: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先进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被殖民国家,以及处于第三世界的非洲被奴役国家。
1. 欧洲先进国家是作者论述的重点。为何工业革命会首先发生在英国?这是作者要解释的首要问题。对此,作者提出,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劳动者具有全欧洲最高水平的工资,进而使得企业家引入机器替代高价劳动力变得极为有利可图(可称“高工资理论”),相反大陆国家的工资水平不高,用昂贵的机器替代人力成本并不利于减少投产总成本。等到发明家进一步改良机器,降低其使用成本后,工业革命才不可阻挡地相继在欧洲各国铺开。这一事实也用来印证工业革命只会在引入机器相对成本较低的国家发生。
(小疑问:作者似乎用了一个隐藏前提却未向读者披露。即他假定了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工厂要生产的棉布或纺织品产量是不变的。因为只有产量是一定的(意味着所需总劳动时间是一定的),才有办法比较引入机器前后,机器加人力成本和是升还是降。假如当时已经有了海外殖民地,那么由于潜在的市场需求量巨大,合适产量上不封顶,比较工资与机器造价便失去了意义。作者要将高工资理论推广到一般情形,自然得核实一般情形中这个隐藏前提是否成立,但作者貌似没有加以考虑。)
在作者看来,其他欧陆国家尽管慢英国一拍,但实质上与英国享有同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羽翼未满之前动用关税保护,兴建投资银行降低融资成本,以保证在工业革命的推力下不断发展本国制造业。结果,曾经荣光无限的大英帝国工业生产力反而在20世纪初被潜力更强的美德赶上。
很多读友都觉得作者的“高工资理论”极为别扭,甚至不符合经济学常理:首先,工资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按照作者所言,弄得高工资好像能政府决定似的。果真如此,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便能引发工业革命了,岂不是奇谈怪论?
在此有必要澄清,这种理解真是对作者意思的极大误解了。作者从未说过英国的“高工资”是主动“追求”而形成的,他自始至终都是在描述这样一个“事实”而已,所以与经济学基本理论丝毫不矛盾。我想这一误解主要得归因于导读部分中用了“高工资模式”这一表述,给人以主动选择结果的观感。如果因为这样一个不必要的曲解错过了自洽性极强的经济史理论,着实可惜。
2. 接着作者把目光转向美洲殖民地国家。这里有两个问题:(1)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腾飞为何没在这些早先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出现?(2)同是曾经的殖民地国家,为何美国、加拿大能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而其他多数国家印度、墨西哥、秘鲁等却仍处于贫穷?
(1)关于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奇迹为何没在殖民地国家发生,按照作者的观点,逻辑跟欧洲国家为何腾飞是一样的,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工资水平,只不过叙述方式相反罢了。原先贫穷国家的低水平工资让他们在导入相对昂贵的新技术时无利可图,也就是说并不是他们缺少技术渠道,而是他们即便想导入也不无法承受。进一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悲伤的事实:尽管贫穷国家爬的也是先进国家的科技树,但一口气爬完科技树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工资水平处于低位时,只适合用低端技术,而工资的提升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可谓“科技树怪圈”)。这便是他们贫穷的原因所在。
不过有读友提到这样的论述多少让人感到有可疑:在咱们中国,不是饿着肚子就搞出了两弹一星,在人均工资还在数十名开外时就拥有了全世界顶尖的高铁技术与航天技术吗?按作者的理论总无法解释吧?这确实无法解释。但作者的理论可能本来就无意用以解释上述的这类技术突破。
原因在于,作者所设想解释的主要对象是存在市场机制的技术革新,亦即企业作为决策的主体;而我们拥有的上述技术发生在公益性极强营利性微弱的领域,市场原理并不起作用,国家才是决策的主体——我默认作者加了这样的限定,尽管他没有明说。顺带这里可能有一个值得遐想的问题:如果国有经济在市场中占据多数份额(不一定便是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也可以参加市场竞争),在低工资时强上高成本的高产率技术,那么是否能跳出作者所谓的“科技树怪圈”呢?看起来,国有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向国有银行举债顶住技术成本上的不经济,从而达成长期的效率。
(2)而从美国与其他殖民地国家有云泥之别这点上,可以获得一个启示:因为比较优势而专注于提供初级产品,尽管在短期能提升国民总福利,但因为制造业荒废而欠下的债迟早要还回来。
在这点上,印度的教训是惨痛的。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前,印度的纺织业具有相当的实力,随着来自英国更好更便宜的纺织品涌入印度,纺织企业被摧毁,工人变农民,印度成农业大国。这说明了在工业化体系未成熟之际,设置关税壁垒是何等的重要!殖民者让印度享受到因比较优势获得的福利之时,正是印度缴械丧失自身工业基础之日。比较优势是蜜,同时也有可能是毒药。
但印度作为殖民地没有决策的自主性,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际上,殖民地的角色都是被殖民者定义好的:一方面成为殖民者的出口市场,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殖民国提供当地的产物。像墨西哥为西班牙出产白银,唯一的作用是增加了墨西哥市场上流通的等价物,使墨西哥的物价与工资虚高,并没有增加任何生产率。与此同时,对西班牙的出口也受到运输成本的钳制,交易市场相对封闭,没有与西班牙形成统一市场。
与此相反,美国种植园都是根据英国人所需种植产物,并且出口至英国,从而在殖民地与统治国形成统一市场,价格与工资与先进的英国形成联动。工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继承了英国先进的政治制度与司法制度。
总结:作者的有些观点尽管有可商榷之处,甚至不少论证有隐藏前提的嫌疑,不过作者的逻辑线条是清晰通畅的,在《牛津通识读物》系列之中属于难得“神不散”的一本。静下心来读,可以发现现实的经济力量是如何推动和形塑着人类历史,同时经济规律是如何无处不在地潜藏在经济力量的背后。
另外,虽然作者的经济学功底毋庸置疑,但是感觉他对于政治、法律制度之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缺乏深度的理解。他指出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采取议会制,可以自由开征税收而不受制约,并认为这样的议会比法国君主制更有可能推行促进经济的政策。但这一事实只意味着在英国更容易出台政策,并不意味着必然推出刺激革命发生的政策,万一是反效果呢?总之,在我看来,他并没有揭示出英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工业革命发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