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读后感1400字
在试错中长大~《焦虑》读后感
焦虑,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与抑郁一样,是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相似,周振基以咨询实践中的7个案例原型,讲述了焦虑患者的治疗过程。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都不相同,看似成功的人士背后很有可能是及其悲剧的人生。“人的成长,归根到底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生轨迹不会美满,遗憾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获得幸福生活的精神层面的基础,是在自己的内心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和认可”,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大部分人都不可避免会出现认知偏差,产生认知失调:构成认知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出现了不一致,导致原有的观点经验与现实不相符,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从而遭遇挫折,产生挫败感。一直引以为豪或自得的行为,突然被别人否定了,人就会产生愤怒情绪,进行自我维护,事件的归因就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价值方向倾斜,这是人类自我维护的本能,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服务偏见”。但是不正确的归因会动摇了幸福生活的精神基础,人就会苦恼。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人们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情绪产生困扰,如果不合理信念日积月累的话,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即对事件不同诠释会诱发不同的情绪,从而形成不同的结果,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一个人负面情绪的不是来自外界的事件,而是来自于对事件的错误理解”比如第一个案例中海归博士对生活的错误归因导致他陷入了焦虑的生活中,痛苦却无法自拔。
处理事情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情感不能接受,再正确的理论方法都不具有实施价值。内心充满愤怒、哀伤、无助等负面情绪时,人是不能清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金星的《中国式相亲》暴露了妈宝男等看似成人、实际思想停留在儿童阶段的认知问题。成人与儿童的不同之处在于:遇到问题之后,如果无法避开,成人会直面问题,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回避,寻找庇护。这也是第二个案例的白领丽人的感悟。
人,不可能保证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也不可能在生活中永不犯错。生活更不可能因为你认为自己没错,就对你一路绿灯,从来都是适者生存的。犯错不重要,重要的是犯错之后路怎么走。面对选择,只能选择相对合适,并承担抉择后果。敢于承担后果,并从积极的结果中肯定自己的力量,从错误决定中反思自己的弱项,从而慢慢成长。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焦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掌控的事件总会让我们陷入恐惧,对未来感到焦虑。多学习心理学,从独特的咨询案例中寻找共性,多运用苏格拉底式辩论明晰自己的想法,多修正自己认知偏差,人总会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三句话表示看过这本书:
1、 人的成长,归根到底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2、 一个人在顺境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风险,故而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带来失败。
3、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出现苦恼,是因为自己感觉想明白了别人的问题,于是按照认为的结论或是答案做出自己的相应行动。殊不知许多情况下,自己的脑子是根本想不明白别人的全部问题的,那些对别人的感觉或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市自己内心想法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