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诗歌全编:十四行诗》读后感700字
第一次拜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如果说心得,很难直抒胸臆,也许是他的文坛大名,也许是自己才疏学浅,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更有甚者,是中国人与西方对诗的含意与概念大相径庭,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七十六首:
为什么我诗中缺乏新的华丽?
没有转调,也没有急骤的变化?
为什么我不学时髦,三心二意,
去追求新奇的修辞,复合的章法?
为什么我老写同样的题目,写不累,
又用著名的旧体裁来创制新篇——
差不多每个字都能说出我是谁,
说出它们的出身和出发的地点?
亲爱的,你得知道我永远在写你,
我的主题是你和爱,永远不变;
我要施展绝技从旧词出新意,
把已经抒发的心意再抒发几遍:
既然太阳每天有新旧的交替,
我的爱也就永远把旧话重提。
以中国人对诗歌的理解,首先要有诗歌的形式美,如《诗经》的四言诗,汉乐府的古风,唐诗的五言、六言、七言绝句等,有固定格式的宋词,元曲等,有诗歌的韵律感,可以歌咏,可以弹唱,是阳春白雪的大雅,因其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平仄分明而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当然,因汉字表意的独特性,中国诗词唯美的意境很难直译抑或是意译,例如:
自君之出矣,
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
再如:
药径深红藓,
山窗满翠薇。
羡君花下醉,
蝴蝶梦中飞。
如此意境,妙不可言,有余音绕梁之感,表音文字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无法达到原诗的境界。
睿文不懂英文,不敢妄加点评,但睿文懂得翻译是二度创作,需要一个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方可为之,如林语堂在法国创作《京华烟云》原创是以英文写作,在世界各地发表后,再行翻译成中文,这样的得心应手,不知几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