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大唠嗑》读后感1200字
个人给5星!
开始看本书前两章的时候,会有一种作者故弄玄虚、彰显博学的感觉,另外还有一点愤青,但是搜索下他的简历,才知道人和人差距就是大。物理竞赛金牌进北大,后来去牛津读博、去伯克利做博士后研究,30岁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本书中有大量公式和原理图 ,还有作者那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苦闷、气愤以及对某些现象的鄙视还有不时流露出的傲气,通通都不是一个畅销书该有的风格,所以在豆瓣上评价才151条,而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却有8000 的评价,万老师的火固然和罗振宇的背书有很大关系,但是他写的的确更加地气,也没有多少深奥的公式,语气也更加插科打诨。但是作者写这本书可能也没想在乎这个,读完整本书发现作者的的确确非常博学,他想讲的东西太多了。看完万维钢再读马致远,有一种读完《地球往事》,意犹未尽,再读《黑暗森林》的爽。
下面说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1、存在非存在、人无可胜天:数学上,捣蛋鬼哥德尔提出不完备性,粉碎了希尔伯特的美梦;物理上,量子力学解决了物理学大厦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和“紫外灾难”,却颠覆了牛顿以来经典的物理规律。观察者再也无法独立客观于观察对象存在。量子纠缠,真让爱因斯坦头大;蝴蝶效应,是混沌力学的内秉性质;
2、外观和内省:作者说创造力来源于交流,与人与己与物的交流。牛津的活动室文化是与不同职业不同个性的人的交流,可以激发人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不同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这是外观过程;而伯克利的匠人文化是和仪器、和设备、和资料、和自然的交流,需要潜心专研学习涉及该领域的几乎所有知识,这是内省过程。
3、教育和经济:30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我们的经济体量做到了全球第二,但是离第一还太远。目前不论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企业的考核模式只有趋同性,没有自发组织性,所以难有创造性。
4、人工智能:杜威把人的行为分为理智行为和理性行为,理智行为是创造性的活动,而理性行为是机械的重复性的活动。未来人工智能会帮助我们完成理性行为,但是短期内依然不能完成复杂理智行为。所以比较理想的结果是,AI真正解放我们,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去创造(当然,也可以选择懒死)。好的图景是人机合作。以上推断的依据在于目前我们依然没有研究透彻大脑,甚至人的思维是经典信息还是量子信息都打个问号,如果人脑神经元存在非局域互联,假设一个人大脑每个神经元和不相邻的6个神经元有隐性联系,模拟这样一个人脑的计算机系统按照目前的冯诺依曼架构去设计,大概需要多少存储空间呢?这个存储空间电子质量就达到了太阳的1.4倍,整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用啊,而且还会坍缩成黑洞。。。
所以在弄清楚人脑原理之前,人工智能或许没那么可怕。
上面写的还没有特别全,书中提到冷原子系统需要的一系列实验设计也是让人瞠目结舌。总之,安利下,如果对这个世界多了一层认知,没有坏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