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人,你爱如生命:张爱玲的喜悦与悲伤》读后感1500字
年少时并没有对她的作品有什么兴趣。应该说是那时所受教育的导向使然,比较喜欢冰心丁玲她们偏左翼的女性作家的作品,清新而励志。一个少年时代都被小桔灯“温暖”地照耀着。直到读大学时,阅读才变得自由起来,而那时也并没有对这位特立独行的天才女子又更多的关注,因为建国后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并没有把她当作什么大家去给以重视。而她作品里时刻笼罩的,如一个阳光的日子,进了一个年代久远的旧宅,照进去的光线也蒙上了岁月的尘埃那般的有些废旧但又显颓废的辉煌的感觉。这样一种复杂的有些低沉的市井的气韵似乎不可能容于现当代文学光辉照耀的大时代的洪流里的。她只能是旁侧的一缕静静流淌的支流,其优美哀怨又执拗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兀自走着,并不在意周遭的喧嚣,而终有一天,这缓缓的溪流融汇到了主流之中,显出它的清澈。
说实话,读了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这些作品,只觉得她是因为披上了她声明显赫家世的一袭华美的袍,在没落中爬满了世事沧桑的虱子,这废世的命运加上她的绮丽的笔触,使她的作品,应该说是她的文字透出一种挣扎的力量和颓废之美。联想起英国天才作家王尔德的文字,也是惊世骇俗,而美就美在他们没有刻意骇俗,是他们骨子里自带的那种气质沾染于作品中,才自然显示出的魅力。
在她同时代的作家中,比她才气过人的应该有之,但她的声明有很大比重是那华美的身世带来的。平凡是扼杀艺术生命的刽子手。而张爱玲注定不平凡的身世给她的作品增添了“非凡”的光环。她的作品出自她天然的生命律动,处处带着自己没落贵族孤傲又寂寞的身影,这种天然的华丽和她感悟生命的那种悟性使她的文字有超乎寻常的绮丽新奇和妩媚。
天才就是天才,模仿是出不了天才的。时年十九岁的她能说出在生命这华美的袍上,爬满了虱子的话,不禁让人战栗!那是她身处于那个没落大家族被冷落边缘甚至被抛弃后的一声无奈的叹息,但话语又是如此凛冽,似从高空华冠的树枝上飘落的叶,落寞的悲怆和优雅。与那么年轻的生命里发出这样的声音,确实惊世骇俗,而恰恰这个心性早熟的女子自己也意识到了。她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禀赋并倾其所能地展示着,而她幸运的是,她的才情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没有被冷落,有别于冷落了她的那个大家族以及之后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又被冷落的命运。
在她的眼里,即便是已经破败的生活,也有他们华美的一面,她展示出来的是她的华美,而命运会在这华美的物件上经意不经意地放置如虱子般的际遇,让这华美里透出些许无奈,凄凉与怨气。这种反差带来的感觉是那么有着后现代主义的美感!人生这袭华美的袍,不都是或多或少地爬了虱子吗?
作为女性作家,其文字却并不柔软,字字都透着孤傲和清冷。他的视角多是平视或是俯视,而唯独给胡兰成的文字是那样地低微,是真正温柔的仰视,不过也是带着矜持的温柔,哪怕身子已经低到尘埃里,头却是昂着的,象她那张最经典的照片上的姿态一样。她的文字也是新奇的,她的那些独特的比喻会一下子惊到读者的神经,“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取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样的比喻,上海人有话叫“措克”(刻薄的意思),但你不得不承认她说透了男人对于女人的那种极其暧昧又把持不定若即若离的情态。说破了激情褪尽后,欢愉背后的如暮色沉落下去的悲哀与无奈……
她的文字,是有弹性的,张力十足。
作者清丽自然不疾不徐的叙述也很见功力。给阅读增添了快感。所以,细读了并且做了笔记,同时也重新翻阅了奇才张的作品,回味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