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10周年纪念版)》读后感1400字
《链接》这本书写于21世纪初,那个时候 Windows XP 刚刚发布,而今天的我们已经用上了 Win10,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地发展。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也包括网络科学。
当时人们对网络的理解,还局限在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对各种复杂事物的认知还非常粗浅。很多人以为,不管多么复杂的事物,只要把它尽可能地拆分,把每一部分都研究透了,就能把握住了。整个20世纪,为了研究自然界,人们花了上万亿美元的科研经费,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除了接着往下拆分,人们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比方说生物学,把所有生物分门别类虽然划分得很清楚,但是依然解释不了,把所有生物放在一起的“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说,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自然界。而这种不停拆分的方法解释不了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人们终于承认,我们对于复杂事物的认知还有很严重的欠缺,需要其他理论来加以解释。而这个理论,就是关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因为复杂网络的提出,人们终于摆脱了原有理论的束缚,开始了对复杂事物的真正探索。
为什么我们要重温《链接》这部作品呢?因为它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一个起点,不仅扭转了人们过去对复杂事物的研究方向,而且对后来的影响还特别深远。我们站在今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审视它,会发现如今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是那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于当时的人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很多理论在此后一再得到验证,直到今天对我们还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这本书奠定了人们对复杂网络的认识基础,而网络科学这些年的发展,都和《链接》这本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温《链接》,就是带你一起回顾网络的发展:它是怎么形成的,它长什么样子,它又是怎么进化的。这本书会教你用网络的视角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在《链接》这本书里,作者揭示了复杂网络的起源——从随机网络到无尺度网络。复杂性蕴含于万物之间的链接,我们看到在网络中,表面的无序和深层的有序共存。网络普遍具有先发优势、适者生存、健壮和脆弱并存的特点,枢纽节点和层级结构在各种网络中广泛地存在。这些复杂网络的规律,正是我们今天高效利用大数据,进而发展人工智能的一把钥匙。
这本书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你可能并没有听说过,但是在当今的科学界,他可以说是一位巨星。科学界里有一个衡量科学家牛不牛的指数,叫H指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有50篇论文,每一篇都被别人引用过至少50次,那你的H指数就是50;类似的,如果你有70篇都被人引用过至少70次,H指数就是70。被引用的篇数和次数同步增多,说明这个人论文的影响力越大,他在学术圈的地位就越高。
H指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成就。我们说几个数字大家就明白了:美国大学里的物理学家想要成为副教授,H指数要达到10到12,正教授要达到18左右。最近20年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他们H指数的平均值是41。我们中国人都很熟悉的霍金,他的H指数是62。而《链接》这本书的作者巴拉巴西,他的H指数是多少呢?达到了惊人的97。他的论文被引用过的总次数,更是有10万次之多。可以说是一位大神级的人物。
《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是这么评价他的:“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一眼洞见经验现实背后的深刻意义,巴拉巴西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为他在复杂网络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呼声最高的一位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