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读后感2600字
十分像《魔鬼经济学》的一本书,读起来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犹如读《魔鬼经济学》所得到的一些启示。作一些摘抄如下。
中国社会发生的涉及数亿人的知识进步,其规模和成效,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伟大、壮观已经不足以形容。我们唯有一再惊叹市场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才是中国这个社会最根本、最彻底的变化。那些外在的表现,比如繁荣的城市、密集的工业区、人均收入的增长、巨大的产出、产品质量的提高,都是知识增长的结果。
现代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业,大幅提高了产量,丰富了品种,改善了味道和营养,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营养水平和卫生水平,并极大促进了消费者在吃上的享受。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没有发达的市场和技术,我们的生活一定比现在糟得多——吃得更差更少,更少机会品尝美味,更少的选择机会。
中国农民历史上长期是个体小生产者。很早就有全国范围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中国农村的村落,是围绕着集市建立起来的。中国农民对经济核算、投入产出、以销定产、面向市场、货币化交易这些意识并不陌生,他们对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排斥。相反,中央计划经济在中国始终水土不服。中国农民,很少有人真心接受人民公社。真正源于农村的反市场观念,在中国,从来不多。关于农村、农业的反市场观念,基本都是某些知识分子鼓弄出来的。富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人往往还被称为农民问题专家,自诩为农民的朋友。我看,称他们为农民的绊脚石才比较准确。
成熟理性的态度是未雨绸缪,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把自己的经营建立在别人也受益的基础上,而不是得过且过、到时候再说。
经济学家说,让别人赚钱的生意才最长久最可靠。这个道理面对政府时也同样适用。让政府有足够收益,你的经营才能稳固和持续发展。对商业来说,和政府之间最好的状态就是两不相扰各忙各的。不要指望着长期占政府的便宜。那种公共开支靠政府,然后又要少缴税甚至不缴税的想法,断无可行之道。
为了救助难民,商人送去了多种物资:食品、服装、药品、日用品……各种各样的账单一大堆。专家看来看去,找到了一种东西,可以作为核实商人真实花费的依据。这个东西就是盐。盐价格不高,总量不大,商人夸大虚报的动机不强烈,报上来的应该是真实用量。有了用盐的真实用量,就可以反推出精确度很高的难民数量。盐人人必用,但用量却又少又稳定,人均每日若干克而已,不会大幅增加或减少。知道了难民数量,再来评估食品服装这些必定会被夸大虚报的物资数量,就容易多了。而且,盐的数量是商人自己报上来的,他们只能认账。这个专家很厉害,水平很高。
粮食人人要吃,水人人要喝,衣服人人要穿。为什么粮食、水、布料不能像盐那样成为征税根据呢?这就是因为人们自己也能生产粮食、水、布料。如果政府在这些物资上征重税,人们就不从市场上买了,转而自己生产。你种田来我织布,屋里打井房顶开门,万事不求人。如此一来,政府收税可就麻烦多了。但盐可不一样。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除非身处产盐区,否则你连一粒盐也生产不出来。产盐区是高度集中的,除了海边就是内地少数几个地方。政府把产盐区控制住,就实现了垄断和专卖。要知道,政府垄断,也会挑容易的来。垄断盐的生产,可以做到;垄断玉米生产,那不是自找别扭吗?
中国的盐业集团正是这样一个人数少、独享收益、行动能力强的利益集团。盐业垄断也就因此长期维持。消费者的损失很小,小到完全不值得理睬。但加在一起的总数却很大,大到值得利益集团竭力捍卫。你无所谓,他拼老命。结果自然是他胜出。果然,几次呼之欲出的改革,都在盐业集团的竭力阻挠之下无疾而终。
另外,在合同里设置巨额离职金,也可能是为了防止企业被别人收购。外来投资者收购企业以后一般都要更换管理层。巨额离职金加大了收购者的成本,有利于现有投资者。
经营企业,不是花钱越少越好。愚蠢地缩减必须花的钱,实际上是在浪费更多的钱。
商家为什么会如此主动公布信息呢?他们为什么不尽量利用信息优势多赚钱呢?答案就是: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骗和瞒,不是那么容易的。固然,关于商品,商家比消费者有信息优势。这里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同时,关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知识状况,消费者比商家有信息优势。这里,同样存在信息优势,不过这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不对称。
因为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经济实力、掌握信息等情况不了解,因为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所以商家并不敢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优势,拿顾客当傻子。这不是高尚,而是明智。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市场没有那么险恶。
交易中,如果不清楚对方的情况,最优策略是实话实说。道理很简单。实话实说,顶多是价钱谈不拢,交易不成。如果撒谎欺诈,因为情况不明,并不能提高成功交易的可能性,反而有被人揭穿、商誉受损的危险。得不偿失。可见,商家在商品上对消费者的信息优势,会被消费者在自身情况上的信息优势所抵消。对付信息不对称的最好办法,是反向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确实存在。但信息不对称是双向的。关于商品,商家知道得更多,但关于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当然是消费者知道得更多。双向的信息不对称,互相抵消。对双方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最优策略都是实话实说。少数不能抵消的情况,消费者用简单方法即可解决信息不足的问题。这种需求本身促成了一个知识交易市场。无须兴师动众地引入政府这个强制力量。由于存在竞争,商家还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实话实说”。他们还要用尽各种办法向消费者表明,自己比竞争对手更加“实话实说”,于是市场中发展出许多信息披露和质量担保方法。
根据欲望的(1)强烈程度和(2)所需成本,你会对自己的不同欲望做个排序。越重要的,越容易满足的,越会排到前面,被优先满足。如果收入发生了变化,你会重新进行排序。如果价格发生了变化,各种欲望满足的成本发生了变化,你也会重新进行排列,把有的欲望提前,有的推后。
你的任何欲望,和别人的任何欲望,都无法进行横向比较。说你买iPhone的欲望,强于我买笔记本电脑的欲望,这句话完全是毫无意义和无法理解的。有意义的说法是,你买iPhone的欲望,强于你外出旅游的欲望,所以,你买了iPhone,放弃了旅游。也就是说,价格无论上升或者下降,消费者面对价格的取舍都是自愿的——尽管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他内心各种欲望之间的权衡和妥协,而不是对别人意志的服从。做出选择,是他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而不是被迫服从他人意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