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悲剧》读后感4000字
逻辑严谨,无懈可击,不逊于Y。庭审那段略显冗长。
以下严重剧透(X,Y)
——
看完幕后的第一感受:X的天赋和毅力实在惊人!
1.一人分饰三角5年,每天昼夜换装(虽然不比雷恩的易容那么复杂),切换不同的人设。这是最令人感叹的,一个有连雷恩都佩服的演技的冒险家,可惜一切天赋都由复仇的火焰点燃。雷恩通过回数票的问题才查杀出爱德华,单论演技和气定神闲的心态,无懈可击。对他的描述虽然较少(外貌描述重要伏笔,身形似伍德~~),但从回应警方的语言,高度理性地编造对自己有利的谎言,强悍。
“今晚我也没有。”粗壮的年轻列车员讲起话来挺害羞,“我也认识他,但今晚也没看到。
当然,三位一体身形无法伪装。
3.伪造模仿克罗克特的体貌特征并不留痕迹的展示给潜在证人看。这一点实在非常关键,如果不能让伍德消失,后面的一切都将无法执行,这前提就是要伪造出完全一致的尸体。对我-一个读者来说,毁脸和阑尾手术是正向提示,伤疤和红发是强干扰项,而且由多名客观证人提出。但又很合理,一个准备了这么多年的人,这“区区”五年又有什么呢。
3.控制复仇以外的一切欲望,不留一丝存在的痕迹在社会。这一点让我想到吉良吉影→川尻浩作(JO4),极致安静的生活,身份的变更。但目的完全不同,主动出击的蓄力和被动的销声匿迹。这里反而成为了引起疑心的疑似“败笔”:正常的一个小售票员是这样吗?
他探问了附近的洗衣店、修鞋铺、鞋店、餐馆和药店,这些店里的人都只记得,这几年来伍德偶尔上门,都是单独一个人——去餐馆也是一个人。
令人叹服的行动力。
凶手的思考力或许就如同Y的悲剧中的约克哈特,两者都是长期在某种规律性的、封闭性的生活中探索出的非常高明的手法,执行力上斯托普斯跟小朋友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也能从雷恩的处理上看出:前者是保护潜在被害人优先,而后者是测试观察。
其次是X的悲剧性。一个年轻有为的冒险家,妻子被友人杀害,自己被朋友和合伙人背叛栽赃,被迫服刑,大好前程毁于一旦,事业爱情尽数失去,从得到矿山的暴富中突然跌到背负骂名的阶下囚。
(这里让我想到去年底那部《看不见的客人》,被害一方反遭栽赃,然而仇恨没有蒙蔽老夫妇的双眼,而采取了电影中极端高明的手法证罪,同样的是多年的筹备,一朝结束,巧合的是剧中也有一位优秀的演员,并由她完成“复仇”关键任务。)
X被复仇吞噬在所难免,恐怖的是这之后隐忍压抑二十载,最终在雷恩的失误下完成了复仇,但同时也收到了命运的制裁,X的关键败笔都是不可控因素造成,不是他精湛的演技、沉着的心理和坚定的毅力能克服的。不过像如德威特的雪茄这些细节,命运又似乎在悄悄地把他推向复仇。所谓造化弄人……
所以可以看看那些失败的位置:
1.最最关键的位置:回数票!关于第三案中的回数票那段推理极为巧妙。现象:票到了在外套包里,没有洞(弹孔或检票),德维特左手提示。问题(也是信息):为什么票换位置,为什么没检票,为什么左手(以及手势的含义)。作品里的表述和推理十分清晰,不输Y里否掉二人作案可能性的逻辑推理过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爱德华杀人后下站从前段再上车,时候审讯起来,如果还真有人注意了列车员去了末节车厢,他也可以咬定待在前段,否掉去过末节(毕竟没有人专门盯着,只是有这种可能,下车可以脱掉衣服悄悄过去,上车穿好,甚至可以里面穿件外套,审讯即使有搜身环节也难出问题,文中没有提及这一点)。手枪扔河里这一处理也是极其冷静的判断,绝对好过其它选项。
第三案是X暴露爱德华这个身份的位置,因为柯林斯的助攻让他急于下手,当然从结果来看确实打了雷恩一个措手不及:完全没想到才庭审结束半天就行动了。但如果这里不着急慢慢处理可能很容易杀害德威特了,重点是避开警方的人,那么时间越长,对X越有利,都已经准备了至少21年了(监狱12年,伍德身份至少9年-两名船员证词证词),这里突然着急了,不过这跟第一案中-因为众多相关人员聚在一起就不顾天气不利而开始行动-倒是如出一辙的思路,都是考虑为了分散嫌疑。两案都是一样,案一如果天气好,任何人都有开窗扔手套的嫌疑,绝不直接被雷恩锁定;案三再等等,机会有的是,毕竟柯林斯、德威特太太这些纠纷对象还健在就不愁没机会。
案三这里注定X会失败吗?如果单看这个第三案,X走到车厢见到德威特,他自然掏出回数票,因为另外六张给了埃亨,一切原因始于此,才有后面的不得不处理回数票:丢掉、打洞、检票、换包都不妥当,全都有致命漏洞,其中最好的选择-换包-还是被抓住了,成了识破真身的关键一环。也就是说,在这趟列车上,只要和他身份相关的东西被注意到就非常危险,文中是德威特动了车票,X也无法提前知道德威特把车票放哪,如果不在心脏的弹道上这个破绽就消失了,另外,如果瞄准脑袋也就没问题了。这些都是yy了,凶手实在过于强悍又极具悲剧性,让人不免这么想。
2.案二这里的关键矛盾:克罗克特的阑尾手术痕迹和伍德的全勤记录。这里可能斯托普斯不那么“尽心尽力”反而比较好?也就是说,为了表现得非常普通反而变得特殊了。
“巡官,我跟你说,伍德不迟到不早退,也不休假,放假时照常上班,拿两倍的加班费。我们有些司机和售票员常常要预支薪水,而伍德呢,不,他不会,巡官,绝对不会!他赚的钱都存下来——不信你可以找他的存折来看。”
普通人总有一些方面特殊,完完全全普普通通的人可能是最不普通的了,如果像普通人花花钱,请请假,旷个工,惹个事种种,绝不会被上司记得全勤(虽然查记录可能会有),被房东记得生活规律,被存折显示按部就班的经济生活,至少减轻嫌疑,甚至手术之类的事都能唬过去,不过这里斯托普斯已经确定抛弃身份,更深刻的、隐晦的、决定性的蛛丝马迹(也许是切换角色过程留下的痕迹)只要留在结束复仇逃离后再被发现,那这案也算是完美了。不过,珠宝商这个角色扮演却毫无漏洞,甚至准备了没能溜出现场的预案,装扮、配置、表演都太周全了。
第一幕一开始的疑似暗示伍德不真实的生活状态:
生活中的人更加真实、更有分量,他们以情感的跌宕起伏充分扩展了戏剧,绝不会‘如空气一般虚无,比清风更飘忽’。
第二幕第五场在哈姆雷特山庄,雷恩跟奎因关于化妆这段辩论非常值得玩味,这里雷恩已经能逻辑上否掉所有伍德遇害的可能性,而且尸检报告已经出来,
报告继续写道……从身体状况判断,死者系粗壮中年男子,红发,手指扭曲,指甲凹凸变形,说明是或曾经是体力劳动者;右腕部位有骨折的迹象,但早已愈合;左臂有小块青黑的胎记;还有一道两年前阑尾炎手术留下的伤疤;肋骨也曾断过,判断发生时间约为十一年前,如今也已愈合;
换句话说,就是基本明确尸体非伍德,但这里雷恩仍有疑惑,那么关键就是落在找到他的真身了,事实上之后他就化成萨姆去打探伍德的事,伍德的印象轮廓一点点完整。
在雷恩如水晶般清澈深沉的眼眸深处,隐约浮着一层雾气般的疑惑——悬而未决的一个判断,一个问号。
3.案一那个插毒针的木塞,总是感觉非常南美。可能是因为小,放在口袋里味道没那么大,伪装成经常抽烟倒也正常,但基于有德威特给爱德华烟的细节,这样会否跟爱德华角色重叠过多?但是反过来想,这个背景下的“角色”,抽烟似乎才能显得更“普通”,朗斯特里特的尸检报告也是大烟枪。
手套这个点真是一眼就被雷恩瞄准了,这也仰赖于巡官细致的审查和转述。
“那现在请告诉我——车上有工人模样的乘客吗?” 萨姆顿时睁大了眼睛,布鲁诺也惊骇地皱起了眉头。“您是说——工人?” “清道夫、建筑工人、泥水匠或砖匠——这一类的。”
涉案人员里形象最饱满的,莫过于老德威特了。一个复杂的人,道德与贪婪同在,怯懦与勇敢共存。既不像朗斯特里特那样一无是处(他懂得经营,知道羞愧,多年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也不像圣人一般无欲无求(年轻时栽赃陷害斯托普斯的共犯)。周围共事的人对他评价不低,管家阿约斯更是极尽忠诚。生活上最信得过的莫过于那个瑞士人,但仍怯于提及污秽往事,无奈一个人承担良心谴责,还要备受人渣压榨,不得安宁。
德威特获释当晚的庆功宴上,提到了自己女儿,后面到阿约斯说斯托普斯女儿的事时还以为是他收养了其女儿(年龄对的上),但从朗斯特里特要挟告诉女儿这一点上看,可能就是单纯的怕女儿知道南美的事。
“今晚——对我来说是最特别的一个晚上,我终于从一个可怕的世界中挣脱开来,珍妮——我的女儿……”
宣判当天上演惊天逆转,这让德威特正要向雷恩敞开心扉了,但由于巧合和失误提前毙命,这个flag真是教科书级别的。
“明天早晨会来临的,不是吗?”德威特喃喃自语。
一个同样悲剧的人,受良心和人渣折磨多年,妻子背叛,遭遇陷害几近致死。在雷恩保护下逃脱含冤(冤吗?)而死,还没来得及庆祝就遇害。
从来都是命该绝而绝。
死前听了雷恩的故事,死前留下凶手信息,虽然算不上“dying message”,也是间接指证提示了,死前强大的思考力,雷恩诚不欺我……
总而言之,悲剧的半生,两个人都是。
一些有趣的、无关推理的细节:
巡官的审讯技巧很高啊,主角出场前就是智商担当,毕竟经验丰富又老道了,
“这……”安娜支吾起来,忽然瞪着地板瓷砖,“这个——是的。”
而且如雷恩所说,确实“办事效率高得惊人”(行动上),正需要这样的巡官行动起来为众人的思考加冕。
“巡官,一起下楼吧,已到了必须‘让行动来为思考加冕’的时刻了,所以,‘就让行动和思考合而为一吧’!”
巡官真是幽默感十足,也算是能屈能伸了。
全场鸦雀无声。好一会儿,萨姆开了口:“妈的,真像侦探小说。十块赌你一块,厕所里八成还藏着个青面獠牙的吃人妖怪。”
“正如哪位学者所说的,思考胜于实证。”萨姆插嘴道。 雷恩仍带着微笑,“巡官,从你这么一个实证主义者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赞美,让我觉得非常光荣……
这个勃登利列车员也是个有意思的角色,帮着警察推理呢,都不知道被怀疑成啥样了
因佩利亚来托德跟德威特女儿啥时候搞清楚啊[捂脸]也是贵乱~
但因佩里亚莱却摆明了心不在焉,只顾着向桌子对面的珍妮·德威特大献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