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读后感1600字
长评!!!
先后看了基辛格《论中国》和《世界秩序》两本著作,他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是一位“中国通”式的政治家。
《论中国》是这位政治家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望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基于此对中国过去进行了研究解读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解读和推断预测,视角独特、充满智慧。那么《世界秩序》是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立场,融合了宗教、政治、历史事件和意识形态等宽广的知识体系和视野对世界秩序观的的精准理解和概况描述。个人感觉两本书都非常好!
对《世界秩序》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我感觉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二是世界秩序发展演变历程。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三十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主权独立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势力均衡原则。它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作者在书中也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条款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涵盖范围广。当代的国际秩序,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整本书在探讨世界秩序维持和构建中都在基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样一座基石,也是本书的一个关键点。
世界秩序发展演变历程:
作者在本书架构上对空间进行了压缩,从时间跨度和世界秩序演变过程中描述了世界秩序和破立、重建、和平衡过程。书中提到: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基督教教会的分裂这三大历史事件,宣告了旧的大一统理想的终结。也因此,世界终将要在规范的秩序中保持平衡,推动前行。
回顾世界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在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产生之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的“穆斯林世界”和以政治分裂为特征的欧洲秩序共同构成了当时欧亚大陆上的三大区域秩序。但欧洲产生了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基础而构建的以“主权国家”为主要构成单位的国际秩序,逐步构建起一种囊括全世界的世界秩序,成为了世界秩序的雏形。一直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列强构建起来的维也纳均势,再到一战结束之后欧美拼凑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基本由欧洲大国来主导。但这一体系已经越出欧洲范围,将全世界纳入到了欧洲列强所构建的国际秩序中。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形成的雅尔塔秩序,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直由欧洲国家主导的力量格局,美苏两大战胜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的主宰,东西方冷战成为此后近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冷战”结束以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变换,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冷战后的世界政治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序性。世界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军事政治多极化,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暂时形成了所谓“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影响,同时,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也是重要的国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