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看客》读后感1000字
【历史与看客】读史书,得到的不是绝对的历史真相,更多的是关于历史的不同解读。张鸣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由历史人物与事件到当下中国的现实批判,体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只是,我们在悠久的历史中,究竟吸取了多少经验教训?还是,如故?
始于2014年初,由李银河先生主编的【知识分子丛书】今日方得读完,获益匪浅。或许用先生的话来概括此丛书的特点便是:他们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逼出来的(没的写硬写),而是“流”出来的。因为心里太满,冲动太强,所以不得不“流”出来的。张鸣老师文风辛辣、思想深刻,透过历史的边角料来思考当下中国的得与失。在一切光、正、大的主旋律下,批判性思考无疑是公共社会最为需要的;毕竟,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貌似一直都在。我们的历史教育是纲要式的,是定性后的史料堆积,是没有血肉的、冰冷的意义叙述;而《历史与看客》则以小人物、小事件为主题,展现另一个真实的世界。
譬如永远正确的“人民群众”有着看热闹的习惯,杀革命者和杀强盗都看;鲁迅不正是因此而弃医从文呼。张鸣就汉丞相曹参的故事写到,“事实证明,合乎时代需要的,最难的恰是不作为,因为让古今中外的政府官吏尽量少作为、不生事,的确太难了”。在我国,有些时期、有些地方,政府的触角已经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百姓信奉“全能政府”时,假若政府亦是如此认识,那么灾难便不可避免。毕竟,权力的扩张意味着公民社会的萎缩。
而张鸣教授就乾隆时期马嘎尼使团使华所发生的礼仪之争,就中国传统的立国基本理念说道,“礼,不仅意味着外在的典礼和规矩,更意味着内心对统治和秩序的认可。国家政权通过礼在形式上演习与遵行,内化为意识深处的服从。在礼制国家里,有些在今人看来的细枝末节,在那时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凡是涉及 礼、礼仪、礼制的事都是国家命运所系”。所以,借用冯友兰先生的话,中西之交,古今之异。礼治强调的无疑就是秩序,这在今日亦是如此,只是礼治换成了法治而已。
“可惜的是,中国历史每代的成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大多会被清零,用IT的术语,就是给格式化了,然后大家从头再来,从零做起。” 这一点以民国时期的大国教育而论,今日再想赶上,破除学术行政化管理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好像历史与生活毫无关联;其实,我们的观念、文化诸如此类,哪一点都带着历史的痕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