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读后感2000字
读罢此书,心中很久不能平静。第一次知道钱老,是在五年前。偶然读到他的《语文教育门外谈》。那时的我,正深陷教育学专业学习的泥沼和对教育失望至极的悲观中。那本书,给了我毕业后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希望和信念。而后又断断续续读过《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我的精神自传》等,大部分都是和教育相关的。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自传。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述钱老的人生经历。在从孩童时期到经历文革,再到走向学术,执教北大的整个过程,“自然之梦,教师之梦,文学梦,学者梦以及最后的统一”。中篇主要涉及到他的学术生涯。着重讲述了他的文学史观,鲁迅,周作人以及青年精神史的研究。下篇是他关注的一些社会关怀,主要由在北大求学任教而引出的大学观,对贵州发展的看法以及有关青年的了解。当然也还有在自己无端受到的抨击和非难时的的坚持和执着。
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钱理群。他有着在逆境中潜心修炼的淡然与坚定,有着坚持所爱的学术并时常反思进步的严谨与惆怅,也还有着功成名就后仍为社会忧思的纯粹与无私。
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平凡的道理,只有经历过痛彻心扉的伤痛和遗憾,才能最终明白。所以,很佩服钱老身处偏僻的贵州,面对政治上的压迫,顶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做好本职工作老师的同时还能潜心研究鲁迅。他说,鲁迅在那段困难的时候,给了他精神栖息的家园。但十年间五十多万字的手写研究书稿,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互成就。文革结束,已经39岁的钱老,毅然考取了北大的研究生,从此走上了学者的这条路。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转变。年轻如我,貌似早已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微笑的伤痛被无穷的放大,如同薄冰般脆弱。内心的渴求与实力之间悬殊的差距,并为化作奋斗的动力,只有怨妇般的哀怨。钱老的经历着实给我上了一课。
说实话,我不太了解钱老在现当代文学上的地位,也很少去读过他的文学研究专著(这是一大遗憾,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好好的去找来读)。但是纵观钱老的学术生涯,非常羡慕也异常钦佩年少钱理群的高瞻远瞩和脚踏实地的潜心修炼。他的“自然之梦,教师之梦,文学梦,学者梦”,环环相扣,紧密结合。这也许是一种经历过后才能得到的透彻。而他面对繁华似锦说保持的那种警惕,在他对自己人生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反省当中显示的淋漓尽致。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历经磨难时的坚韧,往往还体现在功成名就后的清醒。我喜欢在空闲时间,也时不时地去回顾自己已经走过的路。 突然发现会有好多的看似。看似一无所获的终点,看似无可奈何的错过,看似那么令人懊恼但却无能为力的遗憾。而后会深深的纠结,但却难以行动。钱老的深刻又给我上了一课。
我曾很无奈地问好友,为什么感觉自己读书越多越悲观?朋友说那是因为你读的还是太少。短短几个字却很精准地概括了我和钱老的缘分。钱老对我影响最大而又令我早先对他颇具微词的就是本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关怀和他在教育上的多次尝试。刚毕业时的我断章取义的读了他的些许著作,便自认为的得到他精神上的感召,决绝地投入到自认为意义重大的基础教育当中。这是一种片面的偏执,自然会频频受挫。那时的我如钱老文中所描述的那位青年一样,陷入了迷茫和怀疑。但当系统的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原来钱老在教育理论、教材编订、中小学教育实践、网络教育以及教师关怀中,做了那么多的尝试和努力;原来他也有面对那么多诽谤和误解的无力感;原来他也有在现有社会体系下面对教育问题不能明说的痛苦和无奈。但他又是一个怎样坚韧和纯粹的人啊!即使他竭尽心力地给予社会以真心,社会回报他以误解,他还是那么单纯地相信着“无论如何,教师还在,学生还在,教育还在,教育改革和试验也还会继续下去。不管对教育现状多么绝望,我对人性的力量、青春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从未失去信心。我人可以走,心还在,永远情系教育:这也是我的宿命”。这是钱老给我上的又一堂课。
这些只是阅读中感受比较深的几点。而其他,譬如他对青年的看法和了解,对贵州发展的想法和建议,那些真知灼见,往往也都令人拍案叫绝。但就不一一赘述了。
读这本书时,总会时不时地与朋友讨论。每当我慷慨陈词时,好友都会笑着说,瞧,你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那又怎样呢?读这本书,就好似遇到了一个初恋,眼睛里着实看不到它的一丝缺点。在那清晰严谨的叙事结构、理性而不失温情的语言、深奥而不失形象的理论阐述中,总能找到一个让你钦佩、爱戴、赞不绝口的钱理群。
记得很久以前,中学的一位老师说,默契如同两把放在不同房间的小提琴,一把被拨动琴弦,另一把也能奏响乐曲。我想钱老于我,就好似那把奏响乐曲的提琴,通过文字,触动了我灵魂的弦。感觉何其有幸能有这样的邂逅。
愿大家都能找到那把和自己产生共鸣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