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读后感1500字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生于落魄的贵族名门,受过世人称羡的良好教育。而童年时代经历了家道中落的世事变迁,青年时代在香港体验到战争的恐怖,经历情惑、情劫……逐渐形成了悲观的人生态度。
若干年前,一个幽艳的倩影,一席素锦,婉约而至,她就是张爱玲,一个华贵迤逦的前尘旧梦。民国烟雨时,她带着一世孤艳,引得世人泠泠泪花。
生命中千万里山水迢迢,走过了坎坷红尘暮暮朝朝。
张爱玲的父亲张延重不幸沦为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纵使他想跟随时代潮流,却难以褪去祖上遗留的风气,让他在这新旧杂陈的人生况味里进退两难;母亲黄逸梵亦是一位传奇女子,濡染过五四风潮的新思想,留过洋,一生似流云来去自由,坚强而又冷漠。
母亲的存在,于张爱玲而言,又远又近……母亲缺席她的成为,却已另一种方式表达她对她的爱——教育。
母亲教她绘画、弹琴、学英文,带给她的不仅是西洋的浪漫气息,还有新思想的潮流,使得那时的她向往自由,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如母亲那般潇洒自由。
3岁时便会背诵唐诗,七岁时就写了人生第一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伦理的悲剧,而后又开始写了一篇历史小说。从黄氏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圣玛利亚女校,为了有机会去英美的名牌大学深造,她暗自决定要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
父亲再婚的消息对张爱玲来说是一个噩耗,家里有着喜怒无常的父亲,更有如童话般的后母的凶恶。充满教条的学校,死气沉沉的家,给她深深地压抑,她的渴望就越加深刻。
在她中学毕业那年,她的母亲回国了。母亲的归来,让她的期待更加真实。她把出国留学的计划和父亲和盘托出,却被父亲一顿训斥,父亲将她想要留学的想法归咎于她的母亲,在他看来,是出国留学毁了他们的婚姻,所以他内心深处,最讨厌女人出国读书。
十七岁,花季般的年龄,本该享受父母如明珠般捧在手心的季节,却被囚禁在那陈旧的牢笼中,看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她感觉自己经历了千劫百难,岁月变得绵长,自己将要苍老。一次次深深地绝望占据了她的心,而她不甘沉沦,每天都做着逃跑的准备。
软禁的日子是一次特别的经历,逃出来后的张爱玲把这段经历用英文写成了文章,投到《大美晚报》上,张延重对此深痛恨绝,却无能为力。
投奔母亲,在母亲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远东地区第一名,眼看出国留学的梦就在眼前,却被二战的爆发,不了了之。辗转来去,以同样的成绩单去香港留学。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而张爱玲为他,甘愿堕落尘埃里。奈何胡兰成留恋于万花丛中,给不了她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她说:兰成,我自将枯萎。是为你枯萎还是因你枯萎,不得而知也不愿深究。
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短短三载,却是她人生中的一笔浓墨,渐次晕染,化成一生哀愁。
叹息,茫茫人海,修得千年万年才与他相遇,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缘起缘灭,只有她方知期冷暖深浅。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在上海崛起,她的文章撼动了在硝烟战火中迷茫无措的人们。却因他,成了文化汉奸的嫌疑人,她的卖文生涯从此受到了打击。
从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张爱玲这个名字在文坛消失,这段长长的时间里,她未曾发表过一字。
此后多年,生活坎坷多苦,为了生计四处奔波,这时候的她不复以往辉煌,再也回不去过去的传奇人生。
她带着爱情的伤离开,在暮年邂逅赖雅老者,相濡以沫十一年。75岁的病榻,仍是彩衣艳容,不忍凋零。在海外漂泊半个世纪后,她像一片落叶,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于1995年,永寂。
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难料,痛苦、喜悦、孤独、迷茫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生命的卑微,人生的伤寰,幻化成种种苍凉悲歌弥漫于她的文字之中,暗到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