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读后感1300字
人生何处不漂泊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地藏菩萨本愿经》
历史巨轮浩浩荡荡,春光打马而过。一代人新生,一代人衰老。囝仔成了阿公,阿公成了供奉桌上的一尊牌位。短短几个小时,一本书的结束,以杨氏家族为侧影的台湾社会一百年历史的历程倏忽而过。书的最后半截,杨氏家族的成员病老死生,勃勃迸发,恍惚之间百年孤独中那个光怪陆离在尘埃中消逝的社会突然闪现。或者说秦腔里面夏氏家族结局平淡落幕更加真实,真实的农村社会家族嬗变没有那么多戏剧感。生命和希冀继续前行。农村社会的细节描写让我深有感触,只是那些艰难困苦,未亲身经历,尚很难体会其中坚忍不拔之志。回头想啊,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时代推动我们前行,劳苦大众也塑造了时代。只是,在造物者演习时代戏剧的时候,我们只是其中某一幕的真实的一次性小演员,在时光更替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或者需不需做,乃至我们想得到什么?
台湾的民主化,有各种美名与丑闻,“宁静的革命”是一种,“悄悄地买票”是一种;都是默默进行的。
我们有正直做人,忠厚做事,请阿公阿嬷放心。
关键是自己贴得太近,情感太切,无法以一种客观而冷静的笔
书的最后半截,时间进程突然加快。社会农村家庭问题的剖析,感情的铺展,坦诚而深刻。作者的笔触给人一种随意自如,挥洒有度的感觉。他以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隐忍、担忧、悲哀的台湾社会。
“这一点,恐怕是外省人很难了解的。他们在抗战的时候,最多在沦陷区被统治,后方还在打仗,准备反攻,忍耐一下,还是有希望把日本打倒。可是台湾人却连这样的盼望都没有。
台湾人的悲哀。这是第一次通过书面形式直接了解到台湾人的心路历程。清朝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日据时代台湾一整代人在日本文化环境下长大。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二二八起义接踵而至。流血牺牲之后,台湾人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和戡乱中隐忍四十载,才在九十年代后看到希望。一百年的历程中,台湾人就像华夏民族的一个弃子,自住民与大陆同胞几无根源,大陆移民从困苦之地转移到另一个困苦之地,与大陆唯有宗源相接。台湾的命运他们自己也掌控不了,风雨飘摇之中他们随舟摇摆,踽踽独行。妈祖的庇佑或许是仅存的希冀。文化的认同很难比肩大陆同胞。
如果说这就是一百年台湾的漂泊史,不免让我大失所望。魅寇自私自利,他身上没有吸引人的地方。相反,秀绒任劳任怨勤奋苦干尊老爱子,反而一次次的被当做家庭的牺牲品。如果这真能反映台湾当时的社会,那他们相对于大陆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呢?
你害我这么惨,害到这地步,我有家不能回,你也别想让别人进门!”妈妈哭着说。
私下以为,书的前半部分,像老妇人的裹脚布,在阅读中我对魅寇和祖母大失所望,对秀绒心存敬佩。在那样的家庭环境或者社群里面,能够含辛茹苦养活一家。魅寇自私自利,挥霍无度,肤浅自大。祖母毫无主见,抚育失察。文中关于魅寇个性正面的描写,太过粗糙抽象,真很难感同身受。迄今为止,我能记住的只有魅寇研发锅炉螺形管时的专注和执拗。当然,或许这是生活中切切实实的成长,很难也不能戏剧化。
人生何处不漂泊?或许我还年轻,不该庸人自扰感伤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