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下)》读后感1200字
就小说而言,许久没看这么爽的小说了,人心善恶也令人唏嘘,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大局是上位者考虑的事情,蚍蜉只能自保。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这偌大的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他一样的怪物,就会被他吞噬。此话放到当下也合适。
抛开小说的艺术色彩,谈点其他:
1.个人英雄主义。这几乎是所有小说都会出现的问题,当然克服这个问题就意味着小说不再是小说。但历史不是小说,推动一个朝代更迭的不是靠一个阴谋和一个英雄,小说的情节推动大多依靠偶然性,偶然相遇或者偶然发现,只需在前文做好铺垫,让这种偶然顺理成章即可,一个好的小说家能够把前文留下的伏笔玩的风生水起,所以得以制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在绝处逢生又瞬间坠入谷底,紧紧揪住人心。
2.技术。小说提到两种我感兴趣的技术,大案牍术和望楼。前者是庞大的数据库,后者是眼睛和信息传递系统。这两项技术现在仍存在着,并且对大数据的利用轰轰烈烈。在小说里,大案牍术提供线索,望楼指路,主角过关斩将如虎添翼,当失去这两项支撑后,主角只能依靠硬拼和运气,所以小说后期就略显浮夸。催动这两项技术使用的是庞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但在当下却是弹指之间就可完成的事,信息的来源和获取都更便利,如此可以做多少事情,想想就令人兴奋。
3.小说想以小见大,用一件事掀起光鲜亮丽的长安掩盖着的腐朽破败,君王怠政,官官相护党派之争让官僚系统的运转如一台吱嘎吱嘎的破车。归因在哪,不少人说在帝王,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能带领王朝走向开元盛世,而沉迷美色的君王会使民不聊生,因此要把杨玉环推出来承担人们对罪魁祸首的怒火,《妖猫传》想说的正是此事,盛唐在,她在,盛唐陨,她亡。唐如何从玄宗手中由盛转衰是许多学者、旁观者都热衷讨论的。我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不敢妄议,先谈谈其他。《十二时辰》电视剧有一幕小说里没有的情节,靖安司主事徐宾暗中研究造纸术,他认为是因为纸张稀缺所以使得书吏在登记户籍时无纸可用,导致国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户籍制度。有一定道理,户籍完善对于国家安定有很大的作用,治理者如果掌握他所治下的人口、土地、经济规模,施政就有方向,我们的国家每年也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各种普查中。但纸贵肯定是个表面的原因了,秦汉时无纸,秦简依然可以记事,甚至连人的外貌特征也可记录。想起钱穆在《历代政治得失》里提到唐初的制度还是非常好的,租庸调、账籍都很不错。钱穆说唐类似现代英美的自由经济,“可以许你过富,却不让你过穷”。应该说隋唐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世家门阀没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唐对土地兼并并不介意,如钱穆所说,对下层实行“租庸调”保证贫民不被饿死,至于上层任其发展。而正是这样产生问题,账籍、租庸调等好的制度不能被贯彻——这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市场只讲优胜劣汰。
尽管还有许多可以叙,但我实在太困啦,暂且如此吧,希望以后有空看看唐史,应该会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