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读后感1000字
“我选择站立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大的裂缝”
我一直觉得这几年自己对“艺术”的认知,最大的变化是肤浅地看到了当代艺术与古典绘画的巨大裂痕,这个裂痕改变了几乎所有我的审美意识。接着,我才开始意识到,这样的裂痕并非一蹴而就,影响艺术的认知变化的各样因素并非在艺术学科之外。长期以来,缠绕在我身上的怪病是,只要我能看到的,我就希望并且笃定其他人也能看到(诚然这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执念),所以观念的转变对我来说带有私人的不安和困难。
为什么普遍大众无法接受、拒绝理解所谓前卫的“当代艺术”,如此愚钝的我最后还是只有一遍遍问向格林伯格。格林伯格把艺术笼统区分为“高级艺术”和“庸俗艺术”(我并非在定义古典绘画就是庸俗艺术,当代艺术才是高级艺术,只是如果单单从接受程度来说,二者对比好似有些共性)。一方面,他首先认定“庸俗艺术”的市场需求来源于无产者和小资产者组成的新城镇居民,抛弃了以乡村为背景的民间文化的审美趣味后,为打发无聊,对城市消费文化的要求。因而,他将庸俗艺术定义为绝大多数机械生产的作品,而真正的文化从来不可能成为生产体系中的一环(这样的说法对于工业革命之后的艺术还是有些果断)。对于格林伯格来说,庸俗艺术的受众就来源于普遍大众对艺术品的审美只限于第一层——无须努力就可以轻松得到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庸俗艺术又通过统治精英阶级被用来当作调和、鼓励、迎合臣民的一种简单廉价的方式。因此,庸俗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主流。
读当代艺术批评家的文章最好的一点就是它离我们距离实在好近,但又不像网络上的碎片知识,索求分割破碎的注意力。吕澎老师也在前言就告知了他在这本书里用以描述这段艺术史的方法,即将“艺术生态”与“艺术家”分两个大板块根据时间叙述。唯有将艺术家置于对艺术生态了解的共同语境之下,我们才有讨论的背景和必要。
书里有一句话,因为也是提到讲话者在别处看到,所以我断章拿出来取义一用:“我选择站立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大的裂缝。”从西方前卫观念的流入,到因技术引发的新媒体艺术盛行,再到艺术家比拼趣味和智力的观念艺术,当代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难于定义的边界和流动性。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下一个十年的尾巴处在了一个充满未知的巨大现场。一部分人选择站立于此,以各样不同的姿态,我独独敬佩选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