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
在我的母语方言体系里有这样一些词:”乌焦巴弓“、“雷和泥汤“等等。乌焦巴弓是指事物被烧得污黑、不干净了;而“雷和泥汤“则是经常是指做饭或者做菜,用的食料样数很多且不分主次,乱七八糟一锅乱炖,经常是食物缺乏或者残羹剩饭煮在一起的样子。
其实我的家乡话类似的词语很多,为什么这里只说这两个呢?
因为这两个词很神奇的在我读的书里出现了,而这书不是什么经典古籍,也不是什么浩瀚之作,而是《百家姓》。神奇吧?
既然是百家姓,这些字都是姓氏,再看看,乌焦巴弓这些姓是有的,雷和泥汤有没有呢?百家姓里面其实是这几个字:雷、贺、倪、汤。
《百家姓》跟《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是我们古人的启蒙教材。古代叫启蒙,现在叫扫盲,没读过书的叫文盲嘛。
中国人现在的识字率绝对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凡上过几天中学的人都知道“三百千”,很多时候我们的国学普及班也是从它们开始的。看着身穿汉服、盘腿而坐的孩子们煞有介事摇头晃脑的诵读着,“人之初,性本善……”,仿佛穿越了有没有?
《三字经》从人之初开始,开篇就讲人要学习,要受教育,再列举孟母、窦燕山等成功的教育案例,说明教育的重要性、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再往后呢,那内容就非常精彩丰富了,从识字、学文、算数、历史、待人接物等等,面面俱道,不一而足,所有的内容都编成三个字的合辙押韵的歌诀,读起来爽利、好记。想想一个人完全记住《三字经》的内容,再有先生大概注解评点一番,我们现在的小学毕业生也掌握不了这些内容。
那么我们古人有多少人识字呢?据说不超过百分之五,看到这个比例的时候,我对很多经典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表示怀疑。不识字有很多原因,但是大家都是中国人,见了面难免互相认识认识,于是五百年前是一家这种话必然是免不了的,为啥呢?因为我们同姓,是一家子。
所以,我说《百家姓》应该是比《三字经》更普及的启蒙读物,我们小时候见过很多大人不识字,但是自己的名字却是会写的。毕竟新中国老百姓站起来了,很多机会签字画押的。
要说《千字文》就更牛叉了,谁都知道“天字第一号傻瓜”这句俗话吧,天字是《千字文》第一个字,天字第一号就是第一个的第一个,哈哈,没得跑。
千字文文本内容之精彩绝伦自不必说,它给我们留下最多印象的应该是历史上很多大书法家都写过它。一千个字,中华大地上的事物竟然无所不包,绝不重复,作为字帖,没有比它更完美的素材了。
《弟子规》则是儒家人文伦理在民间的初级教材,教化百姓,四书五经当然更好,但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典籍的熏陶,那就摘取其中的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再加上坊间流传的经过文人加工筛选的民谚、歌谣等等。如能接受,时时诵念,言行以此为准,则儒家倡导的君子社会必不难矣!
类似上面提到的几种启蒙古籍,还有《增广贤文》等,我读的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本书没有收录。
在国学热中,很多出版社都一拥而上出版这种类似的一本万利的书,而质量却参差不齐。所以选择出版社和注解翻译人员很重要,我看的电子书很便宜,所以准备把能看到的版本都看一遍,要是买纸质书的话,建议选国内几家著名的古籍出版社或者诸如中华书局、岳麓书社这种很有历史的老牌出版社。
我读这本很多地方出现的谬误很明显,很荒唐。还好《微信读书》有联网搜索和纠错功能,那就边读边学边长进吧!
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让人觉得没文化,所谓的文化就是几千年传承的人文素养在言谈举止间的沁润和流露。你想想,几部启蒙读物都能大概的涵盖了基本的文化传承,那你如果真正读完它,理解,是不是“非昔日吴下阿蒙”了呢?
2018.8.29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