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读后感1100字
- 你是天真派还是感伤派?
天真,更像是一种天赋。天赐的艺术感,随手一挥,自成一派。
感伤,反思派。全靠后天的努力,注重搞清原委,讲究熟能生巧。
我喜欢你既是天真又是感伤的。
- 在虚构的世界里寻找真实,真的是脑子有病?
做梦的时候,我能们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就是梦的定义。阅读小说时,我们同样以为小说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也明白这种想法纯属虚妄。这种悖论源自小说的属性。我们在此强调指出,小说艺术依赖于我们可以同时相信两种矛盾状态的能力。
- 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编造故事无疑是最骇人听闻的罪过,”笛福写道,“那是一种会在心灵中豁开大洞的撒谎行径,而后说谎的习惯就会渐渐乘虚而入。”
笛福还说:“没有人曾经更多体尝莫测的命运,我十三次发财致富而又沦落赤贫。”
依照这个逻辑,笛福即鲁宾逊本人?小说全是自传体?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的人根本不配写小说?
显然,太过于标榜作品的真实性,笛福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而杜拉斯巧妙地避开了这个坑:“那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可是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就是写进一本书的东西,因为它不可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 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会变吗?
有些反思―感伤派读者还没翻过几本书,就爱依样画葫芦,提起小说就要强调三要素。他们尤其爱对典型人物的性格加以概括,以显其能。对作者塑造的“典型人物”不典型大发脾气,并对人物性格前后出入大加诟病,仿佛人的性格全该是固定不变的一样。
自然,这也得看作者水平。有些作者塑造的人物的确是实随意,一昧地套上“应该有的情节”然后告诉读者,这些事情导致了角色人物性格大变,说得通啊。这种强行“媚俗”套给读者的“理所当然”,初期或许还会给读者共鸣式的抚慰,等读者见识多了,剩下的就只是吐槽了。
好的作家,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典型而不失人性(不反常识),即使是塑造出了谵妄的人物也觉得他歇斯底里得可爱,怎么说呢,所有的情节和词语不是简单堆砌,而是环环钩连,教读者读着不觉得出戏。
- 你在追逐小说的中心吗?
小说的中心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深沉观点或洞见,一个深藏不露的神秘节点,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小说家写作是为了探查这个所在,发现其各种隐含的意义,我们知道小说读者也怀着同样的精神。
博尔赫斯提醒我们,真实的主题和中心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故事一页接一页进展下去,直到它展示了宇宙的各种尺度。”
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及其中心之间的距离显示了小说的精彩和深度。
中心位置的模糊绝不是一件坏事;相反,这是我们读者需要的一种属性,因为如果中心过于明显,光线过于强烈,小说的意义将直接被揭示出来,阅读行为就成了单调的重复。
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我喜欢『同步』,而不是单纯概括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