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1600字
24个比利,24种性格,每一种都很具代表性。为何一个人的身上会出现这样离奇的事情呢?而且,连自己做了什么都不知道,显然,年轻的比利并没有得老年痴呆症。
俗语有云:“三岁看到老”。以前老一辈人在教育我们这些小屁孩的时候总会说这句话,以前不甚理解,在《24个比利》中,这句话表现的淋漓尽致。家庭的影响,童年的经历是促成24个比利形成的核心,而社会和人心是恶魔的催化剂。
不幸的家庭,继父的虐待和强奸,母亲的失职,极大的痛苦无法忍受,也无处寻求帮助。继父在每一次伤害比利之后都威胁他说,如果你告诉妈妈,我就把你埋在谷仓里,然后跟她说你不听话离开家了。而作为比利母亲,从来都没有发现儿子的痛苦,也没有发现丈夫的恶行,其实这样的母亲是不称职的。母亲虽然给了我们一个家,但却是一个没有温暖的,无法停靠的,而终归飘荡的家。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虽然没有“失职”,但也是造成孩子不好的罪魁祸首,过度的溺爱和没有原则的包容,极易造就没有责任心,冷漠的,没有担当的孩子。而作为一个孩子,遇到困难却无法求助最亲的人,而最亲的人也在伤害他,也无法向外界求助。在无法把这份痛苦吸收或者转换掉时,孩子只能向内寻求帮助,有些会自杀,有些会抑郁,有些会分裂出不同的人格出来保护自己,承担痛苦,陪伴自己。在没有分裂出其他人格的时候,一定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在一叶孤舟上,没有浆可以划水,置身于漫无边际的大海里,随风随浪地飘荡,而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他开始害怕,也很痛苦。他很努力地想要靠岸,想寻找一束可以指引他离开黑暗的光,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划动这叶孤舟,然而黑夜的空洞依旧将他包裹地筋疲力尽,不知所措。慢慢的他习惯了黑暗,融入了黑暗,但他还是不想放弃,他同自己做斗争 ,以致于他分裂,分裂出有承担痛苦的,有保护自己的,有缺爱的,还有反社会的等24种性格,以求能生存下去,在这黑暗当中。
自此,留给我们深思的是: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有多大,而这大的影响是很难衡量和改变的,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只能说,我是不正常的,如同我不能单独跟男生出去吃饭看电影等等。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我宁愿没有把他带来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虽然很美好,但并不善良,走过来的路很痛苦,我不想他痛苦,而我也无法保障在如今这个社会,让他不受伤害,我不忍心,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个温暖的家,心中有爱。
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同样我们无法拒绝社会的伤害。文中的比利,经过考尔医生的治疗,各种人格不断融合,进而出现融合后的老师,但由于媒体极具攻击性的报道和法院的判决,把他送到如同监狱的医院进行治疗,这其中有政客的游戏,他们只顾销量和所谓的政绩而罔顾患者的真实需求,其实是一件很残忍也很现实的事。比利的病情再度恶化,再一次出现“混乱期”,对现实的不断失望,各个人格都开始放弃,从而出现自杀倾向。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素媛》。小素媛在被强奸后,身心被伤害,而媒体却如附骨之疽,争相报道,而素媛父亲为避免孩子受到第二伤害,无奈抱起做了手术的素媛从楼梯躲避,却还是被媒体拍到,小素媛面对镜头,泪流满面的,懵懂的问父亲:“我做错了什么”?是呀,作为受害者,做错了什么?社会做的为什么不是保护他们,而是向他们再扎一刀呢?因为父亲抱着小素媛跑动,小素媛受伤的躯体无法控制而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服,父亲急忙想要为她更换却引起了她的不好回忆,至此拒绝父亲和其他人的碰触,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媒体真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刀呀。除此之外,近段时间发生女生被奸杀事件,一些键盘手却指责女生穿着暴露,不强奸你强奸谁等恶语遍布网络。
自此,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们的道德还有底线吗?某大学老师跟我说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而我们的文化却停止甚至倒退了,前几天的“防卫过当”事件,网友纷纷表示,我们的道德素养将会倒退十年呀。现在的人们,真的只要利益,道德真的不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