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与中国为邻》读后感1800字
文章最后一句:“中国在重新崛起为世界大国时将走自己的道路。”这本书成书于2014年左右,虽然只过去了四年的时间,可是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有了大的突破,更替、兴衰,中国又重新拥有话语权,但唯有正视历史,正视现在,我们才能长远发展,不被所谓的虚假繁荣所蒙蔽,被来自外界伪装的善意所欺骗,我们是大国,却还并非强国,我们还在路上,这条路还很漫长。世界上任何的国家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存在问题,发达如美国、德国也存在诸多问题,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由我们自己解决。我们是在对的时间经历了对的事情,不管面对的是任何事情。
当我们在用国家的角度思考时,有人在用地球的角度思考,而有人在用宇宙的角度思考,有的人在用人类的角度思考,有的人在用上帝的角度思考。世界如此多样,我们也该打破我们的思维局限性。 和而不同,生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人类进化的步伐,在多元的系统里,不确定性增加了,更能促进物种的全面发展,当下微弱的,以后未必不能强大,当下强大的,在未来也未必会存在,如恐龙。这一时的先后没有意义,当历史的车轮转动时,马车自然也就运动起来。世界的进程不在于一人或者一家,一邦或者一国,往大了看我们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往小了说,我们却又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那么这么世界真的就如我们所认知的吗?不必纠结于此,反求诸己,内圣而外王,夫唯不争,故无尤。
作者提出“人力资本”一词,因为创造的价值与金钱联系起来,若不能制造出效益,不产出利润,便失去其价值。这是普遍强调价值的时代,一言一行都在进行等价交换,所以世界再很难出产思想家哲学家。每个民族都需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不管是哲学和科学,这些人是引导我们走向看似遥不可及未来的人,其实未来已来,只是生活在顶层的人不愿说,生活在底层的人不知道。我们的信息和价值交换体系是不公平的,却也是公平的,这是马太效应,任何人无法避免。创新永无止境,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我淘汰、自我更新,跟着趋势和政策,当然也要注意行业发展的动向,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历史的浪花。创新也并非孤立的,也是必须环环相扣,动态演化,否则创新也未必有所增益。
除了存亡,其他都是小事,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乃至宇宙星海。存在即是意义。不忘过去,却也不可被过去所束缚,展望未来,还是要根植于现在。跟死亡的恐惧比起来,生的痛苦可以忍受。活着会绝望,也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哪怕微乎其微。
这个世界的层级结构,让我们无法有效的获得资源。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却没有成系统的哲学体系?人有其思维局限性,可是互联网没有,正如分布式运算为什么只有电脑能够实现,稻盛和夫提出了阿米巴原则,既在组织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都能够独立核算,每一个个体都是管理者经营者,但是不可否认人的认知差距,无法用阿米巴来消除,数据传输、云存储则是无界。哪一天人类大脑能够相互连接互相感知,人类大脑作为服务器存在,那是不是世界就迈向了更高一级的文明。
我曾经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一个活在黄昏却自以为是黑夜的人,一个分不清黑白的人,如今,我知道了这世界的灰度,我承认自己的渺小却不悲观,我承认自己的缺点却不遗憾,我承认自己也曾阴暗,但向往光明,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愿随波逐流的人,一个想活出自我的人。
是的,这个世界仅能被感知,我们正如盲人摸象,我们无法得知世界的真伪、我们所知或者是自身带有偏见或者是这个世界刻意营造的偏见,总之我甚至无法知道为什么我的思想会在我这具躯体里,每个思想都有各自可以安放的身躯,那么为什么我的思想会和这具身体结合在一起,有时候却又相分离。
那么,我是谁? 撕开了一层层面具,和一个个标签之后,我是谁?我是个人。 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浪费了太多时间去追求那些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去扮演那些因身份所需不得不去扮演的角色,而忽略了爱、喜悦、和平才是构成真我的必备要素。
不要问我为什么政治哲学会读成人生哲学,没有绝对的理性,所以用相对的视觉看到都是相对的内容,这世界距今为止仍还是我们无数的偏见组成。 我之为我,你之为你,所见所闻所感所得皆不一样,谁又是真,谁又是假?若都是假的,那我们是否存在,若都是真的,那世界又是怎样的?
走自己的路,大至世界,小到个人,不管如何,经历才是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