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香港电影》读后感900字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发现这本书,看起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气呵成地读完,阅读过程中多次大呼过瘾,书里提到的几乎所有影片我都能背诵他几段台词,这简直就是我的观影回忆录。以我多年的观影经历和对电影的认知,作者的评论还是很专业的,虽然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提到,但也可以谅解,比如像配乐大师陈光荣、金培达、黎允文等人就没有提到,我就有点小失落,但不打紧,无伤大雅。
很有幸我小时候赶上了香港电影的最黄金十年,武侠片、警匪片、黑帮片、爱情片、喜剧片、三级片……充斥着我整个童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应该这么说,香港电影寄托着很多人年少时的许多梦想,它可以让你白衣飘飘仗剑江湖,也可以让你带墨镜穿风衣枪扫群魔,或者在赌桌上吼他一声“我梭了”,也可能还会有一个深爱你的女人为你挡子弹。别的我不知道,反正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港产片就是我造梦机器,它帮我分泌着年少时代的荷尔蒙。大一点之后,我对香港电影有了些更深一点的认识,了解了什么是暴力美学、什么是静态美学,明白了武侠世界还是靠写意方式来表现更好,知道了村上春树般的叙事手法王家卫同样可以用光影来呈现。直到现在,我仍然会时不常地掏出以前的片子来把玩,玩味依旧;浏览电视时要是发现播放以前的港产片会立即驻足,恋恋不舍。
但自从香港回归之后,港产片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纯正的“港味”影片已经凤毛麟角,许多所谓的港片为了迎合内地的口味从而保证票房,在内地发行时不得不在其内容上做出一定的妥协,删的删、减的减,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字幕和台词,而大多数则是选择和大陆合拍,我童年的那个味道终归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不管怎么说,童年时被香港电影打上的烙印始终让我觉得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还是想用余生去追寻:想去庙街看看到底有没有十三妹,想去铜锣湾看看究竟有没有浩南哥,想去有骨气酒楼看看能不能碰见和联胜的话事人,想去《2046》里王菲提过的加连威老道,想在午夜去走一走机动部队巡逻过的那些透着淡蓝色光线的小街小巷,想去牛头角长辉工业大厦天台说一句“对不起,我是警察”,想去重庆大厦,想看看旺角的黑夜,想吃一碗杂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