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读后感2400字
拜读了易老师几本书,阅读体验皆奇妙:纯看文字,觉得口头语多于书面语,八成是想拿来当讲稿用的;纯用听的,又感觉字字珠玑(夹杂文言、白话、生僻字),便又退回去再看一遍。非如此翻来覆去,才不致于一叶障目。还好,易老师的大作,篇幅都不长~
易老师说的人和事,对长期喜好历史的人而言,大体都不陌生,特别是那些适合茶余饭后剔牙聊天的王侯将相家长里短:
那郑庄公的亲妈老偏心,我跟你说,天天可着劲儿宠小的、挤兑大的,不就是因为生大的时候难产,差点把命搭了,可好歹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至于吗唉!那大的也真能忍……
那宋宣公死了遵商礼不遵周礼,把位子让给弟弟宋穆公,不给自己亲儿子倒也罢了,宋穆公临死也忙着还哥哥人情,把位还给自己亲侄儿……这哥俩好,就是白陪了个孔父嘉。
那周桓王真是不争气啊,他爷爷平王不惜把自己降为诸侯,把自己儿子拿去当质子,换几天太平日子,他倒好,刚接了爷爷的班就跑去叫板,成了整部春秋天子御驾亲征的唯一一例,还是败例,真真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唉……
那没被管仲射死的小白成了齐桓公,肚量还真大,拜了管仲为相……
啥尊王攘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华夏?和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关联没?
所谓“春秋五霸”,到底是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伍子胥靠阖闾报了仇,阖闾靠伍子胥称了霸,勾践杀了阖闾,夫差胜了勾践并放虎归山,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夫差~无论夫差还是勾践,都是白眼狼,一个一剑赐死伍子胥,一个狡兔死 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天意从来高难问。越、吴、楚,虽然一个比一个文化落后,一个比一个更是蛮夷,但国运的兴衰,霸权的兴替,却像老百姓堆柴火,后来者居上。难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以上,易老师一一给出了解释:
郑庄公忍了二十二年,只为“捧杀”,且合乎理法、彻底根治!看似千年王八万年龟,实乃卓越政治家~~同样善于隐忍的鲁隐公被弑,则因为他单纯为忍而忍,全无野心。
孔父嘉被华父督杀了,孔氏从此家道中落,最后不得不移民鲁国。他的后代孔丘于是成了鲁国人。
周天子那一战史称长葛之战,标志着旧的制度和秩序全都难以维持,此后,至强替代至尊,改“邦国制”为“封建制”。
齐桓公没看错人,管仲先安内后攘外,先定国后称霸。全国一盘棋、士农工商,国都住士和工商,郊野住农,禁杂居、迁徙和变更职业,是迄今可考的,中国最早、最严厉、最不讲理的户籍制度。此外,主张国有民营,在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的,他更是“中华国企第一人”。
华夏与非华夏民族的差异,是文化,但在当时“中国人”眼里,却等于开化和不开化,文明和野蛮。文明是对野蛮的镇压,而这种进步是要有标志的。用火、农耕、养蚕业和纺织业,都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
尊王、攘夷、平叛,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齐楚千里照会,各退一步,齐桓公不战而成春秋第一霸;也使小国纷纷站队,晋文公重耳名至实归、一战而成春秋真霸主;其他几个掰扯掰扯,都是凑数的~
吴王至少有三次不亡的机会,可惜人往往都是自己作死的~勾践是第一位越王,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越王。因为勾践之前,越君并未称王;勾践之后,诸王毫无业绩。又是一个缺德报应在后代的案例~
勾践之霸,乃一个时代的强弩之末。他的子孙无所作为,也不奇怪。
的确,蛮族是有可能创造或改写历史的。比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的腓尼基人,创造了希腊文明的多利亚人,征服过埃及、吞并了新巴比伦王国的波斯人,创造了伊斯兰文明的阿拉伯人,便都曾经是蛮族。
事实上蛮族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又霸又蛮。他们血气方刚,生机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和陈词滥调,也未必都按牌理出牌。所以,希腊被马其顿征服,马其顿被罗马征服,罗马则被文明程度更低的日耳曼诸族所灭。越能胜吴,确实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夜之间跳了龙门的越国同样难逃一死。最后真正强大起来的,不是越,更不是吴,甚至不是晋,而是齐、秦、楚。
楚、吴、越三个蛮族的次第称霸,本身就意味着两周的制度和文化风光不再。所有的传统都面临挑战,而且必将被刷新。因此,先是周王室日薄西山,后是晋公室土崩瓦解,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春风秋雨中重新博弈。太老牌的华夏锐气不足,太新锐的蛮夷底气不足,将被一一淘汰。最后胜出的,只可能是率先华夏化的蛮夷──齐、秦、楚,因为深知落后就会挨打,锐意学习中原诸夏。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有三个唯一: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延续至今的;二,延续至今的信仰中,唯一没有信仰的;三,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北方政改第一人,是子产。子产有可能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郑国也有可能是法家学派的发源地;德治与法治的分歧,则将从孔子一直争论到韩非。
个人感觉,写苏秦和张仪时,笔调不甚客观,人物刻画很平面,非黑即白,对比天下大势,个人毕竟只是沧海一栗~以此为基调对比春秋与战国,更是前者知书达礼、百家争鸣,后者礼乐崩坏、唯利是图~当然,史学的魅力之一本就包括在有据可考的、达成大多数共识所取得的结论上,后人可根据现实需要与立场,旧瓶装新酒、涂指抹粉。但史家笔调中肯客观点,还是好点,虽然可能会因不哗众取宠而少了些看客~
好在,文末易老师笔锋一转,多少给战国拔乱反正——
知识阶层最希望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一是衣食无忧,二是言论自由。有此两条,思想的源泉就会充分涌流,文明的成果就会遍地开花。战国,就做到了这两点。战国二百年,是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最后还是保留一个观点——读史要尽量博釆各时代、海内外众家说法,形成自己对是非曲直判断标准,以免以偏概全、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