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值得吗: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同伴效应(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51)》读后感1900字
我是让书名给吸引进来的。
在中国,有钱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会不惜重金把大房子换成所谓的学区房。一般学区房位于高校附近,家门口的大路上,随便掉一片叶子都砸到个硕士、博士的,重视教育的家长自然是不愿放过的。这里面包括土豪类父母和勒紧裤腰带筹钱换房的父母。
看完这本书,对于这本书我是明显期待过高了。其实我在看到1/2的时候专门百度了一下作者,还是经济学博士,得,继续看下去。强忍着看完发现,有时候作为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可能反而限制看待一个问题的深度。作者全书讲了一个关键词:同伴效应。意思就是“近朱者赤”,“环境对孩子成绩起了很大作用”。简而言之就是,作者把孩子的成绩好坏归因于环境,即同学和老师,老师的作用是决定孩子的同桌和对班级违纪行为的控制,同学——尤其是坐在同桌或附近的同学对孩子的成绩更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单纯地看这个研究,我认为太单薄。而且作者牵强附会地推导出同学和老师的影响很大,所以这是导致家长争相去选择学区房的目的。这显然太单薄。
现在来系统梳理一遍,影响孩子成绩的可能因素:
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绝对是政治正确。虽然说孩子开始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校、同学、老师很重要,但孩子在童年时期该形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特质,则更大程度来源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年高考结束都有媒体去采访那些高考状元,归纳总结都可以得出状元都有几个特点:从小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良好的家庭氛围……当然也不乏有寒门出贵子,但那些出身寒门的贵子,他们也是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特质。父母的作用可能不会直接作用在孩子的成绩上,更多地是作用于孩子对于困难的态度,他们是不是足够自制,抗挫能力是不是足够强。
同学——
孟母三迁,迁的就是一个好的环境。可能一直以来父母或者老师们都有一个误解,就是让优等生带带后进生,会造成双赢——后进生的成绩提高,优等生变相地复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未必。后进生的成绩提高,这个也是随机的事情,和试卷的难度也有一定关系,但在这不讨论这个问题。假定后进生的成绩提高了,优等生就不会亏损吗?会的。大家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的知识其实就那些内容,你懂就懂了,不懂的话也有可能懂。但作为一个优等生,你一旦懂了,就懂了,那么接下来你该做的是跨越九年义务教育的框,去摄取其他领域的知识。而优等生一旦承担了变相辅导后进生的任务,那么会削减优等生涉猎其他领域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来看是不划算的。也就是说,假如我是后进生的父母,把孩子放到一个优等生身边,我乐意;但要是我是优等生的父母,我不乐意我的孩子身边有后进生。那么后进生的父母企图把孩子送进好的班级、好的学校,可能会受到优等生的父母直接或间接拒绝。
老师——
老师这个角色分析起来是最尴尬的。由于现在的老师待遇一般,压力却出奇地大,可能很多老师已经不再是为了教书育人了,而是为了完成流水线的工作了。这是大环境导致,怪不得老师。我们抽丝拨茧地来分析,假定现在的老师还没有受到“严重的污染”。事实是,本书作者也是这么假定的。老师分为课任老师和班主任。课任老师就是只任某一门科目的教学,班主任除了任某一门科目的教学外还要兼顾这个班级的大事小事,包括纪律和班级各科在年级里的排名等。作者在书中把老师描述得“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比父母还长”、“对孩子的了解比父母还多”。这恰恰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当下中国的中小学多采取的是大班教学,一个班普遍有50人,就算有些贵族学校是小班制教学,往理想了算一个班怎么也有30人。任课老师就是上一门课就走,有时连上两节课,45分钟*2,也就一个半小时,谈不上对孩子有多了解。班主任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班主任除了在本班级任课外,大多数班主任还任教其他班级。另外班主任还需要参加会议,写教案,抓学生违规违纪,应付家长们的疑问,除去睡觉、吃饭和上面列出的工作事项,在班级里呆的时间,接触孩子的时间,具体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更别说深入了解你家孩子并做到因材施教。有可能,但不是很大可能。但能说老师的作用不大吗?肯定不能。严厉的老师保证课堂纪律好,对学生严格要求,至少培养了孩子的自制力。
这本书也不是说不好,就是用经济来解释人文问题总显得单薄,况且这本书里面还没有列数据和样本,感觉就是一本“口水书”。看到最后我都是强忍着怒火看完的。
所以,我还是主张“原生家庭决定论”。孩子的成绩应该由父母来抓。但并不是像网络上疯传的“妈妈为辅导孩子气得吐血”之类的,这种太生硬,完全奔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去,没意思。我主张父母应该好好做人,人在做,孩子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