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800字
这本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是一部为荒诞及反荒诞而作的讽刺小说。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上都给人全新的视角和感受,引发人们对某一现象或群体的深思。
《局外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默尔索生性冷淡,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连母亲去世都无动于衷。后来因为失手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默尔索被判处死刑,但他仍然毫不在乎,反倒是审讯人员因为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泪而将他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根本没有对案件本身进行调查。默尔索一直像个局外人一样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最终在社会的逼迫下走向了毁灭。
全书从书名从一开始就引发了我的好奇心,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也丝毫没能削弱。
书中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默尔索在得知母亲去世后的一些日常生活,从他对于母亲去世这件事的态度以及行为的表现,在别人看来可以说是非常冷漠的:从他脸上寻不到悲伤难过的一丝痕迹,面对母亲的尸体他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甚至都不去看母亲一眼。他关注的反而是参加母亲葬礼的那些与他无关的人。
如果我在他母亲的葬礼现场,也会对默尔索的行为举止唏嘘不已。他就像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任何人和事都激不起他内心的波澜。当他的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自己,是否会结婚,他的回答以及他的心理想法再一次惊呆了我。
“她问我爱不爱她。我回答说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但是我觉得不爱。”
“玛丽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同她结婚。我说这对我无所谓,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结婚。”
“她又开口了,如果换了另外一个女人,跟我有同样亲密的关系,也提出同样建议,我是否会接受。我说:“当然会接受了。”
但凡是正常人听到这样混蛋的回答,都会甩一巴掌,扬长而去。根本就是渣男一个嘛!而玛丽和大多数痴情女一样,选择接受,并且自我安慰。继续留在默尔索身边。
后来,他们和邻居雷蒙,以及雷蒙的朋友一起外出游玩。在他独自一人漫步时,失手枪杀了人。
书中第二部分就第一部关于默尔索的行为表现展开,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慢慢拨开他“冷漠”面纱背后的真相。
默尔索杀了人,没有人能够证明他所谓的失手,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为人。审判官根本没有对案件进行调查,就从一开始就将他定为有罪,并且是重罪。而这些全部归因于默尔索对母亲的去世做出的种种反应,他的表现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人们不关心他是蓄意杀人还是失手错杀,恨不得马上给他定罪。
法庭上热闹非凡,唯有他一人保持安静,有如局外人一般。也因此,他的心理描写才更加出彩。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他默默的想,身为本案的被告,我却不能发言。我有如一个局外人,只允许旁听,但无权参与。我人虽在现场,却被人们当成不存在的隐形人,他们肆意妄为,丝毫不顾及我的想法。他们并不征求我的意见,就在那里决定我的命运。
我想,这世上大概没有什么比被剥夺发言权更为悲惨的事情了。
我终于明白主人公默尔索的心态了,他也许并非不爱他的妈妈,只是他习惯了理性生活,情绪对他来说很陌生。他也并不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从未想过情感也需要表达。可能在他看来,我的情感情绪自己知道就好了,为什么要暴露在外人面前,这没有意义啊。
然而,我们活在当下的社会,就必须接受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传统的价值观。我们大多数人都遵守着从老祖宗衍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要懂得为自己辩解。
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难免会产生夸张的想法。所有违背常理的言行举止都会被人重新定义,甚至曲解。
“他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真想明确告诉他,我跟所有人一样,跟所有人绝对一样。”
默尔索坐在被告席上,听着人们对他的表现进行大胆猜测,他知道他们误解了自己,却只在心里反驳,并没有真正发声。只因他认为就算费一番口舌也没有多大用处,索性放弃算了。结果他最后的希望也一并算了。
看这本书我就在想,这世上和默尔索一样性格的人会有多少,他们有烦恼却不诉说,有愤怒却不发泄,有委屈却不反驳,他们活成了隐形人,根本不需要存在感,不去关心别人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只管安心的做着自己。
想必很少有人会想去了解那些超脱常人理性的人,他们理性到让人误以为是冷漠、轻蔑、自大……人类擅长主观臆测别人的某一言行举止,原来人们所认为的道德绑架真的会到严重致死的地步。如果深究的话,是否我们都误判了他人?那么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不被误判,不沦为局外人?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