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痛》读后感3000字
无法跨越的疼痛
很久没有如此沉浸在一本书里面了。《阵痛》这本书真心让我唏嘘不已,感慨万千,随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欢喜落泪。时代的变迁,人生的起伏,命运的选择,感觉所有的人物就活生生的在眼前。再加上如诗如画的景色描写,为整篇小说锦上添花。
作者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就职于煤炭部规划设计总院任英文翻译。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学位。现定居于多伦多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其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根据其小说《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英国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奖等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出版发行。
最初认识张翎也并不是那篇《余震》,却是《望月》,那时起已经喜欢上了这位作家和她的文字。再后来才读了《余震》,真的让人心头一紧,说不出的痛。还有《雁过藻溪》、《交错的彼岸》,篇篇都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一直认为,作为一篇出色的小说,不仅仅要有人物、情节和转折,更重要的是要有历史和背景,这样的小说才有厚重感,才会回味无穷。
《望月》—— 他乡与故乡的故事
张翎在《望月》的序中这样写:
他乡和故乡。物质和精神。我知道,我这一辈子大概都会被这两种困惑撕扯着,永无解脱之时。于是,就有了《望月》这本书。 《望月》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如宋世昌,如刘晰,如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溶入其间。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他们不仅被他乡和故乡撕扯着,他们也被物质和精神撕扯着。孙氏三花都想追求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完美,对事业如此,对感情也如此。最后才发现,精神和物质原来是一条长线上的两极,世上诸多的事件不过是两极之间的混合地带,而他们自己,原来只是混合地带中的混合人。她们似乎有选择,她们其实没有选择。每选择一次,心便残缺一块。《望月》序《困惑挣扎中的选择》P2-3
而只有在海外生活过的人才能深切懂得在他乡和故乡之间挣扎,在选择的路口徘徊的这种艰难。
《雁过藻溪》—— 关于生活的书,生活,越简单越好。
离婚只是一张纸,锁在抽屉里就行了,用不着带在身上。《雁过藻溪》P25
记忆像是被虫子蛀得千疮百孔的木板,时光在不停地修复填补着上面的疮孔。疮疤渐渐磨得平复了,隔着时空的距离望回去,看不见丑陋,看得见的,只是斑驳的温馨。《雁过藻溪》P54
石头多年压迫着她的心,心习惯了压迫,就长出层层叠叠的茧子。茧子覆盖之下的一切都是迟钝的,爱和恨的感觉都离她很遥远,她拥有的只是大片大片的麻木。这样的麻木如沙化的土,是留不住激情留不住眼泪的。 《雁过藻溪》P58
我到树林居住时因为我想有意识地去生活,只面对生活中最基本而必需的内容,看自己是否可从中学到真谛,免得面临死亡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根本没有生活过。我不愿意过那种不是生活的生活,因为生命实在太昂贵了。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律己,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沃登湖上》亨利 大卫 索罗。《雁过藻溪》P60
生活在零上二十度阳光里的人,应该快乐一些。《雁过藻溪》P59
《交错的彼岸》—— 一部家族小说,也是爱情悲剧。
《交错的彼岸》是家族小说,作者用多重视角讲述了中国南方的金氏家族和美国加州酿酒大亨汉福雷家族的故事,其间那么多的爱情,却都是悲剧,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有情人总是难成眷属。也许,这就是生活,彻彻底底的现实。
《余震》—— 地震后的心灵震动
张翎在《关于<余震>的联想—— 浴火,却不是凤凰》中这样写:
我想,这个叫王小灯的女人若死在1976年7月28日,她就会定格在一个单纯快乐渴望上学的七岁女孩形象上。可是,她却活了下来。天灾把生存推入了极限中,一个七岁的灵魂过早地看见了人生的狐狸尾巴。见识了真相之后的王小灯,再也没有能力去正常地拥有世上一切正常的感情。她那饱满地拥有过一切的童年,被一场地震突兀地震碎了。她纵然拾回了每一块碎片,也无法重新拼组回来一个童年。她渴望再次拥有,可是地震只教会了她一种方式,那就是紧紧地揣在手心的一切:爱情,亲情,友情。可是她揣得越紧,就失去得越多。结尾处小灯千里寻亲的情节是我忍不住丢给自己的止疼片,其实小灯的疼是无药可治的。因为王小灯不是浴火重生的凤凰,而且现实世界里火和鸟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提炼和造就人的,有的苦难是可以把人彻底打翻在地,永无可能重新站立的。
在《余震》中,这样的苦难是地震中,生与死的关头人性的展现,心灵的创伤。在生活中,苦难就是现实。小说中的小灯命运要坎坷的多了,被养父母收养,并不等于就是幸福,更不可能就这样忘记过去。一遍又一遍,小灯一直重复着同样的梦境,有一扇紧闭的窗,却是怎么推也推不开。"她渴望再次拥有,可是地震只教会了她一种方式,那就是紧紧地揣在手心的一切:爱情,亲情,友情。可是她揣得越紧,就失去得越多。"小灯在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想要很努力地抓住幸福,但是这样的努力伤害了别人也刺痛了自己,反而什么也抓不住了。小灯去看了心理医生,对此,心理医生也无计可施,除非是她自己愿意去打开那扇窗。可是能么?伤害了的情感,冰冷的心怎么可能就这样被捂热呢。小说的结尾处,小灯还是回去了唐山,至少她想要去打开那扇窗。可是用作者的话来说"是我忍不住丢给自己的止疼片,其实小灯的疼是无药可治的。" 所以浴火后,却不是凤凰。
小说原著更像是一把尖刀,直刺入人的心房,那种痛是不能表达无法叙述的,像是整颗心紧缩在那里,不能呼吸。相对于原著电影《唐山大地震》显然是太过于温和了。没什么不好,电影总归是梦,温柔梦乡,我们总是希望并愿意看到温暖和美好。其实,浴火后,是不是凤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方式继续生活。
其他
在新潮迭起变幻莫测的日子里,只有古老的记忆是不变的。不变的记忆相对于多变的日子就显得格外珍惜。《恋曲三重奏》,张翎 小说精选5《余震》
从上面的节选不难看出,无疑,写疼痛是作者的拿手好戏,且能写得入木三分。再有就是选择,命运的无奈感,也许,人在穷尽了所有的理由之后,就是会信命。但是,更多的是在大的历史环境中生命的渺小,但是无比坚韧。最后要特别提一下描写,很久没有一篇文学作品有如此多美妙的描写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都堪做范文。
稍有些些遗憾的是,《阵痛》中"武生"的故事有点"作",很多的选择稍显勉强。
在张翎的小说中,很多事关于过往、记忆和现实的交错、对比,以及选择,这些都直接指向心灵最深处。其实,是很难的。借用费老的一句话结尾吧:做事难,是困难;做人难,是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