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读后感1900字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理论,以前都想不通,但是现在看完以后突然想通了,凡事的发生必然都有其背后的逻辑,只要了解了事情背后的逻辑以后,有些事也就不那么难理解了。作者写的通俗易懂,很不错的,值得看看,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但是有一点瑕疵就是电子版的书中没有插图,不过不影响整体。以下是书中我觉得很有趣的几个小现象:
第一个:当人说:“你怎么那么爱抱怨啊!”你会如何应对?
“谁爱抱怨了?”你已经着了他的道,开始防御。之后,你跟他的嘴仗就会没完没了。
“唉,本来就是他不对,我抱怨一下怎么了?”同样是着了道,开始防御。
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不接招,一般有三种:
1.“哦?我很好奇你为何有这样的看法,我就不这么看。”从评价角度上“不接招”。
2.“是啊,爱抱怨也没什么不好,其实每个人都会抱怨,倾诉完了就轻松多了。”这是从认知上“不接招”。
3.“是啊,我也意识到了,我正找更好的倾诉方法。”这是从行为上“不接招”。
这就是改变、接受和分辨的先后次序。
1.先分辨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
2.然后接受不能改变的;
3.再然后改变可以改变的;
4.最后进行再循环。
第二个:能力:它既不像我们想得那么容易,也不像我们想得那么难;
选择:选择的核心不是方向,而是方法;
行动:掌握好快和慢的节奏,才会踩好点;
情绪:坏情绪并不害人,我们怎么让坏情绪帮我们;
人脉:玩好人脉的步伐在哪里,怎么迈开第一步呢;
心智:到底什么是“做自己”,怎么“做自己”才能有感觉。
第三个:选择和努力本身是没可比性的。因为无论你是否选择,后边的努力都是必需的。
那为什么很多人偏偏要拿出来比较呢?我的猜测是,尽管我们表面上知道怎么选择都得努力,但是一旦能证实选择“更”重要,我们的内心就会想当然地认为:选对了,就不用努力了。如果能有1%的灵感,还要99%的汗水干什么?换句话说,“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翻译成“有没有那种一旦选择对了,就不用努力的办法”这个问题。只不过我们不好意思承认罢了。
那我们不妨再问一层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不用努力”的念头呢?
千万别把这个想法看得多不好意思。其实这是人类的大脑在作祟,我们的大脑喜欢即时回报。现在就拿100元钱,比等到明天拿110元钱更有诱惑力(忍着诱惑等待本身就是某种程度的“努力”)。理论上讲,当我们寻求神经冲动水平上的即时回报时,大脑成像检测结果表明,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回路”(dopamine reward pathways)就会活跃起来。因此,当听到:如果做出“正确”选择,就无须努力时,每个人都会跟赢了两局牌一样亢奋。
这也就是为何几乎所有的广告、营销和宣讲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宣传三个要点:
有效!(如:培训——通过率95%,绝对保过)
容易!(如:培训——名师押题,轻松拿证,不用学就能会)
快!(如:人流——今天做手术,明天就上班)
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做一个“正确”并“适合”的选择,然后不用努力就实现理想。这买卖真划算。
如果所有买卖都这么划算,那就可以想象出一个这样的世界:每个男人都虎背蜂腰倒三角,女人都魔鬼身材该大的大该小的小,然后她们还随便吃奶油蛋糕,天天怎么舒服怎么来;每个人都轻松会16国语言,会编写各种电脑程序,想学做饭一学就随便能摆一桌子满汉全席,想画漫画一学就随便画了一部《七龙珠》,想学钢琴一学就弹一首《卡农》;知道做金融来钱快马上就干成几个IPO,知道做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一学就写一IOS……这样的世界只能在游戏里出现。比如我就经常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打开《三国》,然后用以我名字为君主的新君主花三天的时间攻城略地,收降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吕布等一干牛人,统一全国。
尽管依旧对“努力”这两个字耿耿于怀,但是我必须承认,想在这个世界混得开心点有成就感点,就不要用选择代替努力。
可话又说回来,那我们的职业还需要认真仔细地做一个选择吗?废话
第三个:但是一朵鲜花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绿叶和牛粪。“黑天鹅”职业的人群组成往往是这样的:少量的巨人 巨大量的侏儒。
当你看到南派三叔因为写了《盗墓笔记》系列而收获大量稿费时,成群在起点中文网靠码字为生者的作品却无人问津;当你看到有人买了连涨了10个涨停板的某股票因此而大捞一笔时,95%的股民却血本无归;当你看到某个互联网应用因为在IOS平台排第一而被大公司买下时,一堆创业者正在开发“牛X”的APP,每年的利润只有几千元钱。
这个职业的分布绝非正态分布(少量很牛的人和很惨的人分布在两边,中间是大多数“还可以”的人),也不是典型的80/20分布,而是99/1分布:只有少量很牛的巨人,剩下全是很惨的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