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箭文言文翻译和道理

文言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三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荆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翻译

  甘蝇是古代擅长射箭的人。他拉开弓就能使野兽倒伏,飞鸟落地。有个弟子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艺又超过其师傅。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及射箭。”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三年后,即使用锥尖刺(纪昌的)眼皮,他也不会眨眼。

  他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说:“功夫还不到家,还要学会看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得清楚,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毛系着虱子悬挂在窗户上,从南面来练习看。十天过后,(虱子在纪昌眼中)渐渐变大;三年之后,感觉像车轮般大了。看周围其余东西,都像山丘般大。纪昌于是就用燕国阴木装饰的弓,北方树杆造成的箭,射向虱子,正穿透虱子中心,而拴虱子的毛却没断。

  (把这件事)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举足顿地,拍着胸脯说:“你已经掌握射箭的技术了。”

注释

  (1)彀(gòu):拉开。

  (2)尔:你。

  (3)瞬:眨眼。

  (4)机:织机

  (5)承:由下向上注视

  (6)牵梃:织布机下系脚踏板的两根直绳

  (7)虽:即使

  (8)锥末倒眦:锥子尖端刺到眼眶

  (9)氂(máo):牛尾巴。

  (10)牖(yǒu):窗户。

  (11)浸:逐渐。

  (12)燕角之弧:燕国的兽角所造的弓

  (13)朔蓬之簳(gǎn):北方的蓬竹做成的箭杆。

  (14)倒:通“到”。

  (15)偃(yàn)卧:仰卧。

  (16)高蹈拊膺:抬高脚踏步,拍着胸膛。拊,拍。膺,胸口。

道理

  阅读这个故事后,我们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到它与快速阅读相通的若干道理,并在受到启发和思考中领悟速读的真谛:

  基本功最重要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速读要练什么?射箭和速读都是要训练人眼睛的视力,让自己的眼睛真正练到“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的地步。其实“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这两个成语既是射箭对视力的要求,同时也是速读训练对眼睛的要求。学习射箭必须先要训练眼力,同样学习速读当然也先要练习眼力,这是因为人的眼力(视力)的好坏是射箭和速读的共同基础条件,没有基础的条件,你要想学习以眼睛为条件的技能都是不可能的。如眼睛的视力基础打牢了,真正做到“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状况时,你无论是学习训练射箭或速读,其质量与效果也就有保证了。因此任何学员在开始练习速读时首先要明确最重要的是练习与视力相关的“视点”和“视幅”科目,把自己阅读时的“视点”和“视幅”练到“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车轮一般的时候,他再用眼睛看别的东酉,面前就像出现了一座小山一样。”

  循序渐进的提高

  其次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技能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甚至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纪昌为学射箭,为练眼力不间断地坚持了两年时间不眨眼睛看着妻子在织布机上织着布;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眼力又用一根牛尾巴上的毛拴上一个虱子,挂在窗户上,每天朝南目不转睛地望着练着,当练过了3 年之后,那牛毛上的小虱子在他眼里就大得像车轮一般了;最后才开始练习射箭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事实上学习任何技能无不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速读同样如此。我们只有先把自己的视力练习到“目不转睛”和“全神贯注”水平时,才能够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读和记忆能力。

  坚持,坚持,再坚持

  其三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东西人自身好的毅力和意志品质最重要,这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纪昌为训练自己超人的视力,前后五年时间都在训练眼力,多么枯燥乏味的训练和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取得了成功。学习速读和其他项目一样也是如此,许多时候并不是人们不能掌握训练的技巧和方法,而最难在对这些技巧和方法的熟练运用,实现它往往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年复一年的坚持才行。不少人最终没有达到目标或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半路,就停止了,没有坚持下去。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练就高超的技艺,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从打基础开始。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个道理。纪昌的百发百中就是苦练得来的,只要苦练,什么奇迹般的技艺都能创造出来。古今中外的速读记忆高手无不如此。如《庄子·徐无鬼》里记载的运斤成风的石匠也是苦练得来的,据说一个人的鼻子尖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石灰泥,他能够猛烈地抡起斧子把它削掉;斧子动如风,鼻尖上的泥削净而鼻子却一点不伤。这真是奇迹般的技巧,这种技巧就是从苦练中得来的。艺术上的创造也是一样,只要能像纪昌那样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去下一番苦功夫,就一定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对学习射箭如此,不管练习什么同样如此!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9446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小学文言文《桑生李树》原文及翻译

    小学文言文《桑生李树》原文及翻译   《桑生李树》是一篇小学生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文言文《桑生李树》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顿张助,于田中…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38
  • 描写大寒的古诗

      在腊月里,天气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境地,只有在南方还保留着一丝丝的暖意。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坚持日夜不缀的研读诗书,手都冻僵了也不曾的停歇,这就是古人对于大寒节气,对于诗书的…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0
  •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   作者:徐弘祖   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月二十二日余往崇善寺别静闻,遂下〔太平〕舟。余守行李,复令顾仆往候。是晚泊于建武驿前天妃宫下。   二…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1
  • 王安石《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34
  • 《江雪》译文及赏析

    《江雪》译文及赏析1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28
  • 《株林》诗经译文及鉴赏答案

      《株林》   先秦:佚名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株林》译文   为何要到株林去?那是为了找夏南。不是为…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