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破厚葬

  《管仲破厚葬》出自《韩非子》,讲述了齐国管仲破除厚葬之风的故事。

  【文言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翻译】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很担忧这样的风气,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斩断尸体就没有好名声,给主持丧礼的人治罪就没有好处,人们怎么还会做这种事呢?

  【注释】

  好:喜爱。

  布帛:泛指织物。

  于:被。

  衣衾:死人入棺时所用的衣服与大被。

  患:担心。

  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

  对:回答。

  为:做事。

  戮:侮辱。

  罪:治···的罪。

  当:主管。

  休:停止。

  已:停止。

  矣:了。

  尽:全部,用尽。

  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启示】

  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了主要问题,其他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或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之类的)

  【阅读答案】

  问:齐桓公为什么要下令禁止厚葬?这个做法是好不好?由此联想到今天提倡的节约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答:因为人们对死人进行厚葬,浪费了很多布匹和木材,而且这种浪费是毫无意义的。考虑到国家的安全和国家的发展,齐桓公就下令禁止厚葬。这个做法是很好的。因为死者已然,不能够复生,花费再多的东西来厚葬也没有意义。倒不如将这些财物用在国家的发展上。今天提倡的节约行为正是沿袭中华的美德,也是对全人类做的贡献。

  【管仲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华夏族,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人物。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9481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酒泉子·黛薄红深

    朝代:五代 作者:顾敻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黛薄红深,约掠绿鬟云腻。小鸳鸯,金翡翠,称人心。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隔年书,千点泪,恨难任。

    古诗文 2020年3月8日
    717
  • 《李孟传传》试题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孟传,字文授,资政殿学士光季子也。光谪岭海,孟传才六岁,奉母居乡,刻志于学。贺允中、…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23
  • 李师中字诚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35
  • 三戒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三戒》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2
  •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30
  • 李渔《水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水仙原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①: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②为…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14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