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因此,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爱国名人事迹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名人事迹资料篇1
1960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十年总结》中写道:“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他在不同场合提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次,毛泽东还向他的卫士披露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迹,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
可是,人一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就连最起码的要求也成了一种奢望。他似乎怎么也无法走出这座“围城”。
毛泽东觉得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这正是他要走出丰泽园,走出菊香书屋,凭借黄河再度“突围”的真正含义。
1964年8月初,平阔恬静的北戴河浴场突然传来一阵军马嘶鸣之声,一支由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精心组建的骑兵大队,在北京西郊香山经过特殊训练后,奉调紧急赶至北戴河海滨。
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在卫士簇拥下登上一匹专门挑选的白色高头大马。他昂首挺胸,挽缰策马,行进在金色的沙滩上,一如当年“屈指行程二万”之风采再现。
“练吧,不会骑马就去不了黄河。如果人生连黄河都没有见过,那是会后悔的。”毛泽东语重心长地鼓励身边工作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千里走黄河”的壮行却注定要搁浅了。因为毛泽东感到中国已经出了修正主义。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订了几桌菜,请部分中央领导人,各大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少数劳动模范、科学家一起过生日。宴前,毛泽东即席讲话“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什么四清四不清,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你们什么事情都不给我讲,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
一顿寿宴大家吃得索然无味。
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当然要比千里走黄河重要。于是,黄河骑兵大队很快就宣布解散。一场最高规格的“黄河壮行计划”无果而终。
不过,即使在轰轰烈烈的中,毛泽东也没有忘记黄河的事情。1972年他大病初愈,在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还曾风趣地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里去了一趟。他俩对我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不用来这么早了。你先回去吧。看来我的一片真诚感动了马克思和列宁,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黄河啊,这是毛泽东魂牵梦绕的一条大河!
爱国名人事迹资料篇2
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比我大8岁的乔羽还年轻,才40出头。除了私下里,人们决不敢像现在那样开口闭口叫他乔老爷。既然叫了,他也会环顾左右,不敢答应。因为,那是个人鬼颠倒的年代,他和许多文艺界的著名人士一样,活得灰头土脸的。
清楚记得是1972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我们这些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北京的人,陆续回到北京。城里没有我们的窝了,都靠投亲访友过日子。我算幸运的,经胡华先生引荐,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容。这是我一生中最窘迫也最狼狈的时候:父亲的冤案没有平反,年迈的母亲下放在江西鲤鱼洲,不知何时是归期,三个孩子因我和丈夫的感情破裂而处在骨肉分离中。难以启齿的是,国家经济萧条,商品奇缺,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还有煤球票、肥皂票、白菜票什么的。我带着两个孩子,不仅没有这些票证,即使有,也买不起。因为我很久没有领到工资了,口袋里几乎不名一文。为了不饿着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自己忍饥挨饿,节衣缩食,连午饭都省了。外出很少坐公共汽车,多远的地方都走着去。偶尔也使坏心眼,自己做一张假月票,趁人多的时候挤上车,拿出来远远地向售票员晃一下。售票员通常半睡半醒地趴在台子上,看都不看一眼。古人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我是真正尝到了被钱逼死的那种感觉。可是,我还死要面子,怕人们知道指着我的脊背说:看,贺龙的女儿落难了,到了这种地步!
那年七八月的一天,天非常热,脚下的柏油路都被晒软了。我去给住在西便门附近的一个同事送药,不知不觉走到我母亲下放前住过的西便门国务院宿舍附近。忽然,一个高大的身影立在我面前,随后听见那人对我说:“这不是捷生吗?大中午的,天这么热,你去干什么?”我茫然抬起头,眼睛一亮,认出对方是大音乐家郑律成。他和我母亲住在同一个院子的同一栋楼里,母亲下放前我们在楼道或路上遇见他,还有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的夫人丁雪松,常打招呼。
“吃饭了吗?”郑律成在确定站在他面前的真是我之后,不等我回答,又问。我望着他苦笑笑说:“郑叔叔,我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了。”郑律成看见我这副落魄的样子,明白我处境不好,叹息一声说:“不吃午饭怎么行?走,我带你去吃。”说着,他拽着我的手不由分说往既定的路上走。我个子小,身体弱,拽在他手里没有任何分量,只能由他。这样勉强走了几步,他松开手,自己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爱国名人事迹资料篇3
南宋爱国将领岳飞,善书法,也精琴棋。每当他心中烦闷的时候,总要弹奏古琴,以抒发心中的忧愤。公元1141年,岳飞抗击金兵,连连取胜,兵进至朱仙镇,岳家军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决心打到金兀术的老窝。
这天,岳飞正和部将们计议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桧促使宋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飞骗回京城加以杀害。
岳飞离京城临安不远了,突然对面来了几个校尉拦住岳飞说:“圣上有旨,命你在城外安歇,没有圣旨,不得进城。”
这天晚上,岳飞就住一座寺院里。想着胜利指日可待却不得不放弃大好战机,心中实在郁闷,夜不能寐,在院内踱步,望着满天星斗,连连摇头叹息。回到屋里,岳飞见墙上挂有古琴一张,伸手摘下来,定了定音,伏案弹奏起来。
秦桧杀害岳飞计划的第一招是行刺。秦桧让人从监狱里提出一个身强力壮的死囚,告诉他去城外刺杀一个奸细,事成之后,不仅可赦死罪,还有嘉赏。
这个犯人听说是刺杀奸细,又可免死得赏,高高兴兴地出了城。秦桧的阴谋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卖命去干;待岳飞一死,再把他抓起来灭口,神不知,鬼不觉,万无一失。秦桧一想到这,心里就美滋滋的,静等刺客的回音。
刺客来到那寺庙院内,藏在一棵老槐树后面。他听见岳飞在屋里叹气,就蹑手蹑脚来到了窗下,在岳飞转身摘古琴时,立刻闪身进了屋内,躲在屏风后面,提着气,踮着脚,向前移了几步,正要行刺,这时琴声响了,刺客马上把刀缩了回去。
岳飞手中的牛角琴拨,在琴弦上弹拨,琴声飞扬,或柔或刚,或紧或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高亢时,像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拼杀金兵;低沉时,像是感叹壮志未酬,忧国忧民……
刺客心想:“这是谁呢?如果是金人奸细,怎么能弹出这样好的琴呢?”他用一只眼睛从屏风的细缝中偷看:弹琴的人一身朝服,脸色白润,分明是中原人呀!
“管他是谁,趁他一心一意弹琴之机,我一刀结果了他!”刺客心一横,刚要下手,只听琴声突然停住了。刺客浑身的肉紧缩了一下,差一点把手里的刀落在地下。这时,只听岳飞长叹一声:“唉!何时收复旧山河啊!”琴声又陡然响起。刺客听了听,咦?这曲调为什么这样熟悉呢?这不是我爹谱作的《送军行》吗?
原来,这个刺客是郾城人,父亲是个有名的弹琴艺人,能作曲弹琴,在民间卖艺糊口。那年,金兵占了郾城。金兀术设宴庆功,把他父亲抓去弹琴助兴,他父亲不弹不奏,怒目而立,还在金兀术面前把琴弦全拨断了。金兀术气急败坏,命人把老人家打得遍体鳞伤,关在营中。岳飞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兵,救出了老艺人。老人家一高兴,就谱写了这首《送军行》的琴曲,到处弹奏,赞扬岳家军抗金。一天,岳元帅亲自来到家里,和老艺人一见如故。岳元帅请老艺人教他弹《送军行》……
刺客想着想着就落泪了。他的心被琴声卷走了,随着琴声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慷慨,忘了自己是来行刺的。“嘣”的一声,琴弦断了,岳飞默默站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我岳飞抗金大志未酬,何以报答父老乡亲!”刺客听到“岳飞”二字,钢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头“轰”的一下胀得斗大,一下子从屏风后面钻出来,叫了声:“岳元帅!”扑通跪倒在地,泪水哗地流了下来,涕泣着说:“岳元帅,我对不起您。”
岳飞被他吓了一跳,看着前面跪倒的人,便问:“你是谁?”刺客把行刺的事细说了出来。岳飞怒火冲天,双眉倒竖,大骂秦桧卖国投敌。他把刺客拉起来,安慰了一番,赠送了他一些银两,让他逃走。
秦桧想暗杀岳飞的阴谋就这样在岳飞的一曲琴声中破灭了。
爱国名人事迹资料篇4
一天中午,包拯吃完饭,刚想休息片刻,衙门外就传来击鼓声。包拯以为又有案件发生,立刻升堂。
“威武……”
包拯来到大堂,只见跪着一胖一瘦两个农夫打扮的人,问道:“下跪者何人?有何冤情速速报来!”
只见瘦农夫说道:“包大人,我们今天就想请你给我们评评理,重新分一下铜钱。”
包大人眉头一皱,说道:“什么钱这么难分,要闹到衙门来?”
瘦农夫特别委屈道:“今天我们两人在田地干活,我带了3个馒头、胖子带了5个馒头当午餐。正当我们准备吃饭时,有一个商人经过,想让我们分一些食物给他,并答应给我们钱。”
包拯问道:“是不是商人吃了馒头没付钱?”
胖子接过话说道:“我们三人把8个馒头平均分成了三份,每人吃了一份,那个商人吃完后留下8个铜钱就走了。”
瘦农夫连忙说:“对,可是8个铜钱,你不应该只给我3个,你拿5个啊,应该平均分!”
胖农夫反驳道:“可我拿出来的馒头比你多,所以应该多分一些。”
包拯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对瘦农夫说:“你拿3个铜钱不满意是吗?”
瘦农夫点点头说:“是的,分钱应该公平合理。”
包拯走下大堂,说:“把铜钱给我,我重新公平合理地分一下。”
包拯取出1个铜钱给瘦农夫,7个铜钱给胖农夫,笑道:“现在公平了!”
“啊,怎么这样?包大人,你怎么向着胖子?”瘦农夫更不满意了。
包拯惊堂木一拍,说道:“本大人的分法公平合理,8个馒头分三份,每份个,商人付了8个铜钱,也就是说个馒头值1个铜钱,瘦子你拿出3个馒头,自己吃了个,也就是说你只给商人个馒头,当然只能拿1个铜钱了,而胖农夫却拿出了个馒头,所以应得7个铜钱。”
瘦农夫听完后暗暗后悔,可也无话可说。
“退堂……”瘦农夫灰溜溜地走了。
爱国名人事迹资料篇5
欧阳修的父亲早逝,家庭贫困,母亲教年少的儿子学问时,没有纸笔,就用芦荻为笔,在沙地上画出字来教授给他。母亲曾经对他讲述其先父的事迹:“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吏,夜间在烛下看案卷,屡屡掩卷叹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个死刑犯,我想替他求生而不可得。做官,就是为他人求生路的。”
不到20岁的欧阳修首次在湖北随州应举就失败。韩愈古文是他向往的境界。但当时的“高考要求”又是什么呢?他周围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不是西昆体诗就是杨刘时文。所谓西昆体诗,是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的,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缺乏思想内容。
又过了两年,欧阳修再次应举,仍未得中。两度落第,使他不免沮丧,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西昆体诗和“时文”上来。21岁的欧阳修以自己新写的《上胥学士偃启》为贽,去拜会汉阳军长官胥偃,这篇并不高明的“时文”让胥偃“一见而奇之”,不久后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欧阳修随未来岳父来到京师汴梁。在开封三试第一,荣选为进士,被特授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忘不了这人生极荣耀的一刻,欧阳修等从崇政殿出东华门,前有引导,后有侍从,在东京街头傲然走过。欧阳修23岁就步入了帝国的最高人才层,看来官运来了。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为革除弊端,上章批评时政,指陈时弊,惹恼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此被贬饶州。肩负言谏之责的高若讷不仅不伸张正义,反而肆意诋毁范仲淹的人格。欧阳修气愤不过,写了一封信给高若讷,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得出结论:“足下非君子也。”因为这封意气用事的信函,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夷陵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