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文/媛姐读书
我们常常问自己: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给出答案: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利他,度人达己。
这本书是由美国医学博士维克多·弗兰克尔编写,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他三年四个集中营的亲生经历,思考生命的意义。他认为,在那种非人环境下,他能够幸存下来是求生的意志、自我保护的本能、正派人给予的一些帮助及精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他也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我们精选出其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分别是担负起责任、去爱某个人和忍受苦难,当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就会更加珍惜生命,每天必须认真地活着。
担负起责任
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觉无趣,不知道自己该去做些什么,不知道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作者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谁都无法取代。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对待生命,我们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每人都不只属于自己。你是父母的儿女,你是儿女的父母,你是先生的太太,你是妻子的丈夫,你是领导的左膀右臂,你是好友的闺蜜,你是基友的红颜蓝颜知己……实际上,找不到自己价值的人,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该对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
那么该怎么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呢?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李笑来老师,他并不缺钱,但他依然很拼命地工作,甚至春节放假都在家写作,闭门不见客,全国做线下活动。我在参加他在上海的线下活动时听他说,每当朋友找他不着问他的爱人时,她的爱人都会说:他改变世界去了。的确,他在分享时说,他现在的使命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人,哪怕一个受益也好。
去爱某个人
谈过恋爱的人都走过共同的感悟:当自己全身心地爱自己的恋爱对象时,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爱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书中指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作者在集中营最没希望的时候,给集中营的伙伴奥拓留下遗嘱:如果我不能回家看我妻子,如果你还能再见到她,请告诉她三件事。第一,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她,请你一定记得转达;第二,我爱她胜过爱任何人;第三,我跟她结婚后那短暂的时光胜过一切,也超越我们在这里遭受的所有痛苦。
他在集中营最艰难的时刻,就感觉妻子在陪伴着他,她回应他的话,看见她向他微笑和她坦诚鼓励的表情,他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
他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他用亲身经历践行了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忍受苦难
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苦难,一向在班级名列前茅,却没有考到理想的院校;读完了研究生,却没有进去心仪的公司;攒了十几年的钱,刚够首付,却发现房价涨了,依然买不起喜欢的住房;经常锻炼,平时身体健康,查体却告诉自己得了绝症……
书中指出,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
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就像我看过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里的女主角那样,坦然面对苦难,面对死亡,她积极地活着,她用生命告诉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方法,分别是担负起责任、去爱某个人和忍受苦难。学会了这三项,你将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迅速被作者拉进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多次动容乃至肃然起敬。实在是想不出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出阅读时所处的状态,只能用“崇高”一词,深恨自己语言的匮乏。奥斯维辛对于作者来讲,很像龙场之于王阳明,从心理学上升到哲学,从理性上升到神性。
这本书无愧于他的鼎鼎大名,不过读书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阅读的感受与听罗振宇、梁文道两位大神的介绍区别很大。
刘慈欣《三体》的第三部是《死神永生》,一切的一切都终将走向死亡。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如果不能向死而生,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那么人就只能成为生活的奴隶。即便是身处困境之中,依然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宋冬野的脏水洗身,浊杯赴宴就是这个意思吧。精神的自由,是无论什么样的强权都无法夺走的,正如作者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尼采还说过: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如果你曾经思考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那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本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作者的心理学学派理论,大略读了读,也挺有意思。作者认为自由是人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是责任。人应该把握生命的意义,而意义比获得快乐或者是避免痛苦,甚至是得到逻辑更重要。
书的最后提到了马克西米连·科尔比神甫,查了事迹后,向圣人深深致敬。
我想,我又多了一本等孩子长大后要让她读的书。
附最震撼我的一段:
我们沿着由集中营向外延伸的路,在黑暗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途经大石头,蹚进泥坑,艰难前行。押送的看守还不停地朝我们咆哮,用枪托驱赶我们。双脚疼痛的人扶着其他人的肩膀前进。队列里几乎没有人说话,刺骨的寒风吹去了人们讲话的兴趣。而就在这时,走在我旁边并用领子挡住嘴巴的人突然说:“如果我们的妻子看见我们这个鬼模样怎么办?我希望她们在集中营过得比我们好些,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经历的这些事情。”
这句话勾起了我对妻子的怀念。人们跌跌撞撞地走了几英里,在雪地里滑倒,再爬起,互相搀扶着行进。尽管默默无语,但我们都在心里思念着自己的妻子。有时,我偶尔望向天空,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开。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绪万千。我听见她回应我的话,看见她向我微笑和她坦诚鼓励的表情。不论真实与否,我都坚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阳还要明亮。
忽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它曾被诗人赞颂,被思想家视为绝顶智慧。这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这句话“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我前面的人摔倒在地,紧随其后的人压在他的身上。看守冲过来,挨个儿抽打他们,我的思绪就此中断了片刻。不久,我又从监狱的现实回到梦想的世界,继续与爱人的对话,我们互相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