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代表作,全球惟一正式授权中文版,未作任何删节!"如果一生只看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如果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一定是《百年孤独》;一千年后还可能流传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独》。它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叙事方式: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有如爱讲故事的外祖母娓娓道来,人物就在眼前,事情正在发生,但早已过去百年,早已成为传说……常常人鬼不分、古今轮回。它讲述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融为一炉,糅合现实与虚幻,成为20世纪文学高峰。"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百年孤独[超话]#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总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品味以后发觉这种相识感来自于《红楼梦》,二者都是描写家族历史的,不同的是《红楼梦》构筑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社会关系网,而《百年孤独》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家族乃至马孔多整个国家的兴衰。如果说《红楼梦》是从横向揭露社会现实,那么《百年孤独》就是从纵向解读这个家族的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类似的命运。同样,二者都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暗示:《红楼梦》是贾宝玉的红楼一梦,《百年孤独》是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中的预言。伟大的作品各有各的伟大,不幸的故事却大多相似。
纽约时报曾记录这本书是继《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如果说历史是一个大循环圈的话,那么,某一时期的现实社会则是依附于大循环圈中的小圈。总结马孔多亡败的原因,也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奋斗史。文明程度的低下,政治上的麻木不仁,经济上的贫困落后,思想观念上的保守陈腐使得布恩迪亚一手建立起来的国度毁于蚁穴。远离科学与文明,自然是使马孔多人百年依旧的内在驱动力。马孔多社会政治的昏聩,是使其陷于轮回重复的第二重驱动力。经济上的贫困是使其停滞不前的第三重驱动力。 面对种种落后与愚昧的现实,马孔多人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泊,就是关在小屋里,重复循环着一件事,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自觉地走向未来。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是使其陷于重复轮回的第四重驱动力。反观布恩迪亚家族,乌苏拉尔作为家族的“夏娃”评价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没有能力去爱的人,甚至于他的生存没有任何特定的目的性。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灵活,富于洞察力;所有叫阿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即便如此,还是坚持七代人用统一的名字。唯一一位不属于家族的养女丽贝卡,拥有冲动心性和炽热情欲,拥有无畏的勇气,这是乌尔苏拉希望自己的后代具备的品质。可丽贝卡本就不属于这个家族,直到晚年她才明白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赢得孤独特权,绝不肯用来换取一个被虚假迷人的怜悯打扰的晚年。乌尔苏拉懂这个爱吃土的女儿,她懂每一个儿女,她认为阿尔卡蒂奥的放肆是诅咒;奥雷里亚诺上校成功和失败都因为纯粹、罪恶的自大;阿玛兰妲才是世上从未有过的最温柔的女人。
当失眠症传遍全村,人们不得不用贴标签的办法来与此顽症作斗争。这是暗喻拉丁美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以《创世纪》开始,以《启示录》结束的一部拉丁美洲的《圣经》。它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死亡面前做的各种徒劳的姿态。马尔克斯抽了3万支烟写出《百年孤独》,“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不像读完《霍乱》以后的冷笑合书,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
可能这是最后一次读老马的书了,不是因为他的书晦涩复杂,而是觉得读书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孤独”这个词语在这个世纪被妖魔化了,人人喊打喊骂,而在我看来“孤独”是一个褒义词,有权利“孤独”的人是幸福的。当“同谋和交流变成敌意与缄默”、曾经相爱且信任的人装出勃然大怒的样子,声称质疑是对自己的曲解和侮辱、明明什么都知道还要欺骗自己,谎言说得越来越真诚,最后连自己都快信了的时候……它就是拉你站起来的手。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从无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在意的人在意着,忘却的人忘却了。有的已失去了爱的能力,有的爱得深沉却无处安放,有的死在这爱里……在所有的爱里,它却有增无减。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出生还是成长,成功还是失败,直到最后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的一隅。无法抵抗、无法遗忘,它不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老衰弱,不会因为爱人增多而变浅薄苍白,它在这里,不动不逃,偶尔出来说几句冷笑话。越来越懂得阿玛兰妲,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内心不该为任何苦痛而波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过去的一切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以往一切的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而后来也就不爱说话了,
喜欢把事情放在心里慢慢发酵,
所有的沉默都成了自我保护的独家武器,
面对再热烈的人情与世事都难以感动。
世界这么大,你真不是唯一,
希望我和世界的关系,
至少可以是一种友情。
不想赘述情节,只是想用粗鄙的文字记录读后的感受。
致敬作者,收笔。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布恩迪亚七代人的家族故事,带着魔幻色彩,从探险,文明的开拓,到战争,中间充斥了魔咒一样的孤独的家族命运,最后又回到最原始的宿命,充斥着乱伦与死亡的宿命,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
乌尔苏拉活得最为长久,她见证了一个大家族好几代人的兴衰,到了生命后尾声的岁月,她为了不使自己因为失明成为家族中的无用之人,凭借自己顽强的记忆力和触觉等能力,自如地生活着,不让人发现她的衰老和失明。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和丽贝卡,阿玛兰坦这一代,他们三个兄妹,最后奥蕾里亚诺制着永远制不完的小金鱼,阿玛兰坦织着永远织不完的毛衣,丽贝卡住着活死人屋,这些都是因为内心的荒芜和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成小金鱼随即又销毁的举动,那个时候世界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不过是身外之物,只是极力地想做些什么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生命晚期,阿玛兰妲想起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的华尔兹舞曲会想要哭泣,手中绑着的黑纱旧了破损了就换一条继续绑着,那是对克雷斯皮因为自己的拒绝而自杀死亡,永恒的悲痛和悔恨。
她想起马尔克斯上校会忍不住痛哭。这个女人一次一次拒绝了互相爱上的人,对克雷斯皮的拒绝不是因为报复,对马尔克斯的拒绝也不是因为不爱他,而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恐惧,可能是恐惧着爱了在一起之后可能会陷入深渊,可能是恐惧着在一起之后会经历改变无法承受失去,她最终没有战胜自己的内心。她不是不能爱,而是缺少了爱的能力。
在她生命的晚期,她离群索居,不断重复地织着毛衣,外表坚强冷漠平淡,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激起她内心的波澜,因为她在拒绝自己所爱的人的时候眼泪早已经流光,在剩下的日子里,不过是在与自己的孤独相依为命,等待死亡。在她生命的晚期,她的生命衰老,但是她的内心鲜活地活在了过去的情感之中,活在无法解脱的孤独之中。
丽贝卡她是领养来的,和她的兄弟姐妹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在她小的时候,就显得与众人异常不同,她不爱说话,并且有用指甲扣墙灰的癖好,后来乌苏拉尔用了一些方法帮助丽贝卡治好了这一怪症。丽贝卡慢慢像个常人。后来在和克雷斯皮相爱,却又忍受不了她迟迟不与自己结婚后提出过私奔,遭到了拒绝,后来马上和自己没有血缘的哥哥结婚。他的丈夫是否被她亲手杀死无从得证,但可以看到的是在她丈夫死后,她便一个人离群索居,孤独终老。
在贝利卡和自己没有血缘的哥哥结婚后,阿玛兰坦对克雷斯皮的关心和爱感动了他,两个人相爱,在后来克雷斯皮向阿玛兰坦求婚的时候被拒绝,后来悲痛寡欢自杀而亡。生命晚期的丽贝卡是十分孤独的,一个人仿若活着慢慢腐烂。后来阿玛兰坦想为她织一件毛衣,不是因为爱和关心,更多的是因为深刻地了解丽贝卡的孤独,如同阿玛兰坦活在回忆里极力想要避免的那种孤独体验。
费尔南达与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女儿梅梅,后来又生下多病又任性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梅梅那现代派的性格与费尔南达陈腐的矜持做派以及遮掩不住的狭隘心胸格格不入,却得到了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喜爱与维护。
费尔南达对于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他的情妇佩特拉·科特斯的态度的复杂的。她作为妻子,明白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爱,便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她允许丈夫的情妇的存在,甚至书最低的要求是希望丈夫不要死在情妇的床上。
奥雷里亚诺第二不爱他的妻子,觉得她或许迂腐和矜持,在科特斯那里才能够得到温情与温暖,最后他的大女儿知道科特斯的存在时,反而希望能够去见她并且很喜欢科特斯,因为大女儿梅梅也讨厌着自己的母亲。
《百年孤独》里家族中的人似乎都很难逃出孤独的命运,然后却有一个唯一的例外,美人雷梅黛丝。她生来圣洁,仿若不属于人间,因为她的美貌,她令无数男人发疯,然而她对这一切完全一无所知,最后她坐在床单上飞走了。这是一个美得惊心动魄却又毫不自知,纯粹无暇不守常规的人,与这个仿若受了诅咒逃脱不出孤独怪圈的家族格格不入,最后魔幻一般地飞走了。
这个家族的第七代,最后像乌苏拉尔所担心的那样,阿玛兰坦·乌苏拉尔作为小奥雷里亚诺的姨妈,最后在乱伦后生出了猪尾巴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死去。后来那个孩子有一天被蚂蚁群吃掉。
这便是要百年后才能破译的羊皮卷上的内容:家族中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2018.10.21
by Jo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