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十年成长的个人告白,中国社会变迁的备忘。央视知性美女主持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
「看见」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初吻2019年一百本书单计划11/100
第十一本 《看见》
1.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2.
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3.
“自卑的一个极端就是自负,对吧?中国也是这样,中国是一个自卑情结很重的国家。所以自卑的极端是自负。”
4.
我没有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5.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6.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7.
一个过于主动甚至积极坦白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往往会让原本想去挖掘他内心弱点的人感到尴尬和一丝不安。
8.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9.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10.
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11.
以前我老觉得艺术在庙堂之上,是什么吓人的东西,非要有高端的意义才成。看到这幅画,感觉它什么都不说,只是留下了一百多年前的这一瞬间。梵高对他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12.
王开岭是我的同事,他说过:“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
13.
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14.
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这本书看了大半年了,不敢一次性看完。好几次看几篇的时候就哭的稀里哗啦,心里堵的难受。家暴、戒毒所的阿文被拉去卖淫等事情,都让人开始深思。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我记得有人曾说,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凡事都要冷静下来仔细去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
「看见」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这本书看着看着突然就完结了,心里总觉得,好像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被翻开,却又说不出个具体的来。
应该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质疑的过程,质疑的是自己生活的事,质疑的是这个社会大环境的事,质疑的也是我们看到的所谓“新闻”……
可以说,很多东西柴静是没法写的,写了也发表不出来,就普通很多新闻一样,不能拍,拍不到,拍了也播不了…
恰巧今天,A.B两站的很多栏目都被下了,心里也真是感慨万千,刚好也看到一个湖南广电朋友发的朋友圈。前有体育总局,后有广电总局,外有“高墙”,似乎我们还是一个“活生生的闭关锁国”的状态。
好了,不扯远了,读书笔记还是要认真写的。
1.我们要心态放宽接受新事物,接纳新人。做任何事情,人们总是习惯讲究一个经验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心里多多少少会放大新事物的弊端和新人的缺点。这个世界,太过于求稳,而人的劣根性导致稳了之后图安逸,不愿纳新。
2.对于任何事情,如果你不够了解,那么你连批判的资格都没有。作为媒体人,可能不能带色彩去报道,而只能去追寻事情的原委真相,找出各种导因。但是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一味的借助你所听说的,感觉的,只有当自己身处其中,把事情的绳索一环一环的解开,才能给出自己的判断。而每个人的观点或许都存在差异,所以不轻易的对他人的行为评头论足,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3.听说的与看到的或许不一样,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或许又不一样。生活中,有很多道听途说,也有很多眼见为实,更多的更真实的,却是自己实实在在经历的事情。所谓成长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听到看到的精髓抽离出来,不断和自己经历的事情综合总结,然后赋予自己更好的思想觉悟。由此,多用心感受,多思考人生,很重要,人生就是不断修正自己航线的过程,只有你知道你要去哪。
4.很多事情的价值是无法在短期提现出来的。注意,是价值,不是说事情的结果。做任何事情,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算失败了,接着做下去,就像柴静,卢安克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至少,这两个人,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事情。
5.有很多人生中的事,越是逃避,越是关键。我曾经觉得自己很苍白无力,当事情的复杂程度超过了自己的可承受能力,凭自己咬着牙真不一定扛的过去,本能的就想要逃,但是狼狈不堪以后,还是要灰头土脸的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不断的让自己变强大,也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6.背着足够沉重的东西,才会走的很慢,才会一步一步的留下深刻的脚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走的太急了,急着想要证明自己,急着想要成功,我一直觉得是社会价值观扭曲导致的,快餐文化之下,你怎么走的,过程丰不丰富,是不是有意义变得不再重要。对结果的过度渴求,其实也是反向的证明了过程的空泛性。
7.如果仅仅因为权威而不敢质疑,人生和咸鱼没啥区别。柴静带着我们,不断的揭开一块块不为人知的区域,这条路上,有那么多的权威,有那么多的所谓前辈,具体的说法也没有,只是把很多事,当成既定规则去执行,实际上你会发现,别人口口声声的权威,不过也是无稽之谈。我们能推翻所谓的权威那天,大概也就是真正的自由的时候。
8.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一味的制造同化物,说到底是因为方便管理,告诉你一个既定规则,然后就能有板有眼的进行下去。毕竟,创新和自由就面临着不可控的风险。
看这本书,它能让我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能让我发自内心的震撼,大概就是我所得的最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