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讲述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书中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中医故事,还有神医们的精诚之心。让人敬佩的,不仅仅是出神入化的医术,还有神医们为钻研医术而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让人欣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中医的热忱依旧,更有名医的方子流传至今,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读书笔记2500字
近些年,正在兴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或许与国家的文化振兴战略有关(经济富起来了,但从文化的热潮来说,并没有),或许有习总书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有关,或许与人们从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追求、生活的幸福感、满意感有关。从读起儒释道经典,诵起诗词歌赋到重温礼仪习俗,注重健康养生,呈现欣欣地传统文化复兴景象。而在这些传统文化当中,最受现代人争议和误解的怕是中医了。
在现代医学看来,中医就是伪科学,没有现代医学那么精准,估摸着给人看病,估摸着给人开药,给人感觉一种不靠谱,甚至还带有一点神秘色彩,这是包括我在内(在一段时间以前)的许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却又对中医又特别有好感,因为我曾祖父、爷爷也会点中医时常给人看点病,平常有些人患了点病(跌打损伤,身体某个部位痛等什么的),看西医没看好,会来找我爷爷看看,有没有什么祖传的方子,开点中药试试,基本上有点效果,也治好了不少人。我妈妈也会平常收集点简单实用治小病的方法,比如中暑了刮点痧解暑,而且效果很快;感冒了弄点红姜糖水,还有类似刮痧方法,发烧的风油精治疗法;咳嗽弄点陈皮水等等,都是用点中医方法也没有吃西药什么的,而且从现在看西药抗生素的滥用有点严重,能用中医小方法尽量不用西药,药少吃点为好,食疗最好,渐渐对中医有所好感。
在初高中,正是生长发育最好时期,因学业繁重而几乎天天熬夜,而导致气血较虚,体内湿气较重,总是满脸痘痘,而且肝气有所损伤(我现在才知道)。这种症状一直伴随我到大学毕业,虽然大四期间开始了解点中医,也没有深入去看看、学学,只是练练八段锦,有段时间吃了点茯苓散去除体内湿气,有点效果,人感觉稍微精神点,但脸上痘痘还是较多,人也显得较瘦。差不多三个月的八段锦(一种传统养生气功,形体练习符合中医理论),寒假高中同学聚会的同学说我变帅了,当时也是笑了笑。后来下学期和同学去韶山玩,拍了照,发了朋友圈,一个高中同学给我留言,说我长年轻了。当时暗道,这才二十出头啊,就说我长年轻了,可想而知我高中甚至大学前几年是有多沧桑,从而深刻感受到中医、传统养生功法的厉害之处。后来,我反思道,这些年,说人生病了嘛,也没有,从西医来看,没病,健康啊也不需要治疗啊,但人就是感觉那么沧桑,那么显老,这才二十几岁啊!但是练习中医传统养生运动呢?什么药也没吃,只是几乎每天练练八段锦几个月就有效果了,何况我之前也有经常跑步运动啊,同样是运动但效果为何就是不同呢!从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相信中医了。
在这本书中,罗大伦医生(也是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医祖传的一些名医和那些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中医名医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以及将自身从医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的殷切希望。从这些故事和罗大伦老师所讲述的治病经历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中医,不是一门伪科学,而也是一门科学,只是它的一些理论方法用现代医学无法解释清楚,它常常借助于经验,也借助于自身不断改进的理论。中医不是常说的只能用于调理养生,也经常治很多病症;中医治病时间也不是都要很久,也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只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是治完表层病状后还要深层调理整个身体;中医治病没有效果不一定中医无效,可能是并未辨明症状而下药,而往往是症候明了后,对症下药,立竿见影,甚至有点神秘,即是辨证施治;甚至有很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疑难杂症,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就是中医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来想想现代人们为什么会漠视中医这个问题,一方面有“文化大革命”对中医的批判,全盘否定,认为这是伪科学,经验之谈,西医才是真正的医学,真正的科学;一方面也有中医自身的原因,中医只有完全理解其理论,“道行”很高的中医师才能辩症施治,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这样的中医师很少,而庸医太多,造成了太恶劣的影响,让民众对其失去信心。而不像西医那么按照这样的流程理论步骤即可,即可对症下药,对学医之人的要求没有中医那么高。(个人感觉)中医在现在也有走向西医的这种趋势,按照西医的学习方法教学,学中医的医生看古代中医医书的少了,那是古代中医师的宝贵经验,经验可以说是中医的重要传承纽带。因为医生在碰到这种病候无从下手时,可能前人已碰到过,而且有很好的药方治疗,但因为没有看过前人的医书,没有了解过,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这本书中介绍了不少的医书和药方,很常用也很有效。由于没有太多的中医理论基础,对药方和机理理解不透,需要好好补补,好好学习。
中医,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去学习,去继承,去弘扬,不论是了解中医的一些知识,自我调理养生,还是树立对中医的信心,还是立志治病救人,继承弘扬中医,都好~
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
为人子女不可不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