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包括中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等。
「黄金时代」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北京知青王二的黄金时代,作家王小波的“宠儿”。
再次重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第一次读是在98年冬天的武汉,学着福建舍友洗过冷水澡后,吃了碗热干面,窝在宿舍看,边看边笑!年少不经事啊!把荒诞当作了有趣,把事实当作了杜撰,抑或相反,当然,这个至今也没搞清。
这故事酝酿于荒诞不经的时代,其情节更是荒诞不经。但无论随着大潮流还是小趋势,现实在不同的时代都是荒诞不经。
故事是从北京知青王二要向插队落户所在地的生产队长证明他家母狗的左眼不是王二打瞎的一事展开的,他的逻辑是这样的,有三:一是队长家没有母狗;二是该母狗天生没有左眼,三是王二乃无手之人不能射击。而其实那是对陈清扬是不是破鞋进行实践论证的铺垫,王二太坏了!当然,上述三条理由自然不能成立,于是王二就把母狗的右眼打瞎,从而完全的把自己的逻辑推理推翻,也同时给陈清扬一个赤裸裸的明示。
而陈清扬要证明自己不是破鞋,而所有都认为她是,陈清扬为了向王二和所有其他人证明她的清白,在王二看来也只有一途来证明二人之间的清白。不要想远了,那也只能是逻辑。他的逻辑是:陈清扬是处女或是王二乃天阉之人。这个逻辑明显也不能成立,于是,他和她付诸了实践和论证,这也是王二的意图和倾向。
那是一个人人要随着大趋势、人人必须要随大流的时代。要讲逻辑还真是个小趋势。我个人而言就觉得这样的小趋势很重要,得出这一结论的逻辑也很简单:因为好多时候现实不存在逻辑;而凡是没有的,凡是缺少的,那就一定重要。就故事而言,对王二来讲,名誉不重要,逻辑很重要;而对陈清扬来说,逻辑不重要,名誉很重要。对时代来说,大潮流和小趋势都不重要,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会有什么留下?
在《黄金时代》这个故事里,生产队长还出场好几回,在阉牛时,他会对不服管的知青呐喊:你们这些生牛蛋子,就欠砸上一锤才能老实!之后王二这么说:在我的黄金年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慢慢受锤的过程。。。。。。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那时,队长是靠上了大趋势的弄潮儿,王二之流是不入流的小趋势;当年读到那时,我很悲观,按照2019年最新的流行定义阐述:我觉得趋势不论在哪里,王二都赶不上了,都不能在未来等它。
故事在继续流淌,王二要被锤了,陈清扬破鞋的事儿也说不清了,于是,跑了。他俩逃进了山里,山上岁月如梦如幻,其中王二幻想着他、陈清扬、和阿昌大哥、大嫂共同生活的排列组合问题和可行性分析以及生育计划,对王二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幻想;这是他的逻辑和理性的最后挣扎。
山上非雾即雨,山下非白即黑。运动和波浪一样,一拨接着一波,小溪流也总有回到大洪流中的时候。谁给锤了,都不可避免。
王二和陈清扬流年不利,又碰上了一波运动,他俩被控制了,控制这词本身就是一个幽默故事。控制住了就要写材料,他俩写交代材料的经历把故事带入了最高潮:对写作者而言,这是一次癫狂的写作过程,材料充满了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的写实与写真;而对审阅者而言,不断挑战自我的认知和对未知却欲知以及已知却从未敢言、真是欲拒不能,欲罢不能,但凡读过材料的,“一个个都面红耳赤,像个小和尚”。当材料成为了低俗小说,所有在山上山下的大潮流小趋势混杂在一起,居然成就了王二的黄金时代!因为在最后一次材料中,陈清扬承认她爱上了他,这是事实,五马分尸都不改了!于是,交待问题结束了。
敢说“爱”、敢信“爱”——或许也是那个时代的小趋势,连承认她的存在都是不一般的勇气,而这次这小趋势没有被合流!
是故事都有结尾,在重温伟大友谊之后,陈清扬上了车,王二再也没有见过她。但我觉得,这小趋势不论在哪里,在哪个时代,我都赶得上,都能在未来等她。
「黄金时代」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准确的说,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看王小波,早些年就听闻其行文风格与众不同,乍一看,我一脸懵逼的问推荐给我的那个朋友,“你这是明目张胆让我看小黄书呀?”
我不太了解那个时代,道听途说的比较多,就像书中的一句话,“我长大以后,读弗洛伊德的书,看到这么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歇斯底里。”如果说,仅仅是歇斯底里,大概对不住那个时代。不得不说,作者是个偏执的人,把自己的心中所想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有点向“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靠拢了,但是这不叫唯心主义,这正是写实主义的升华。这种对粗俗事物美感的驾驭能力,我相信大家都叹为观止,没有优美辞藻,也没有唯美景象,这个时代的样子,人们的窘迫,环境的粗糙,却那么真实的摆在我们面前。
我没经历过,甚至听说的也只是谨慎的只言片语,仿佛所有经历过的人,都像集体
失忆症,除了摇头不再表述。但是,王二经历过,他吃过苦受过累,挨过批斗,也搞过破鞋。那是一个人人都岌岌可危的年代,在恶劣的社会形态下,爱情(尤其是性),亲情,友情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有压迫就有反抗,有沉默就总会有呐喊,所以总会有一些顽强的种子在生根发芽,王二就是。经历过风吹雨打,在夹缝中成长的,生命力总是旺盛,这是对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大的讽刺。
恰巧项目上有个老爷子是经历过那个年代,老爷子也是姓颜色。我叫他黄老爷,1950年生人,苍颜华发,戴着一副眼镜,写的一手好字,正科级干部,作为厂长退休的他,精通各种各样的东西,就算是这把年纪,也会用电脑会用微信。老爷子爱抽烟,每天吃完饭,我就带着烟去找他听故事。从文革,知青下乡,大炼钢说到改革开放,听他说老长沙,说社会的各种新旧交替。那也是他的黄金时代,说起的时候,脸上有了色彩。之所以叫黄金时代,大概是因为厚重,珍贵。
我始终都只静静的抽烟,认认真真听,对那个年代,我无法做出评价,也没有资格,毕竟,我没经历,根本体会不到个中滋味。心里怀着满满的敬佩,佩服的是那一代的人,看小波的故事也一样。我有时候想,我们自己经历的这些,对比起来又算什么呢?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又会是怎么样的挣扎呢?
所以,有人说王小波浪漫,我不同意。世人皆醉,唯独他醒着。但是从现在的上帝视角看,好像世人都清醒,唯独他自醉。没有什么浪漫可言,赤裸裸的现实永远来的更加汹涌澎湃。冒昧评论一句,我觉得他是流氓,不过是让人怕的那种,因为他是有文化的流氓。
这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王二如果是某些人的缩影,我感觉他就像那个世界的面壁者,永远知道自己怎么走,当然,我并不认为他有拯救的义务。
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也是最近我最想说的一点,人最高的修养,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且不强加于别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