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作者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销量突破300万册,堪称现象级的超级畅销书。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联袂推荐。《皮囊》(2019)封面升级版,书封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纸,包裹14则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皮囊」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更多时间读书。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有一个月,每次都是在动车上,每次都是读得我感慨万千、泪眼汪汪。
我也是一个出生在西北农村,成长在小镇和小县城的孩子。高中三年在西安住校读的,特别清晰地记着高中三年和城市孩子的隔阂。记忆里还有很多东西、很多细节,回忆起来,很是鲜活。因为我们当时还未成熟,很多当时碎片化的事情,我们只能看到片面。后来时间和岁月才让人生融会贯通,有完整的理解和感悟。
可能是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作者成熟得非常早。大学时已经承担了很大的家庭责任,对未来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考。我的思维开化是在读研开始之时,那时候所有的人生计划和任务扑面而来,我才开始快速成长。其实人生开化得早一点比较好,不是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角度来说的,而是开化得早能够更早懂得一些事情,能够在更值得珍惜的事情上更努力,能够更早地为值得的人多付出一点,避免留下遗憾。
这几年随着年龄渐长,我也大抵悟出,钱财乃身外之物、健康平安才是第一等等道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越来越知道什么可以放下,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
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人越来越少,剩下的人越来越重要。我不喜欢应酬,不喜欢交际,不喜欢过于浮躁和闹腾的东西,不喜欢折腾。只是想闷声发点财,小富即安,做点事讨那些重要的人开心,只希望重要的人平安健康,共同过好我们的小日子。
以前看小品《洛桑学艺》,里面的那首《一封家书》的里有这么一句歌词,“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私心。就像那句话,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我不想管别人家的恩恩怨怨、富贵贫穷,我只想管自己家的一家人整整齐齐。
在这个社会,除了思想,最厉害的东西就是血缘和感情了。血缘和感情凝结这一个个家庭,凝结着一份份牵挂。
我是奶奶和爷爷从小带大的。爷爷去世得早。奶奶后来跟着儿子们在城里住。不管住在哪里,她都把爷爷的遗像供着。逢年过节给爷爷的遗像前点个香,盛点饭菜。人对亲人的感情是切肤的,就像我读着这本书,总是想起我的奶奶。奶奶是去年去世的,我结婚那天,她在我们县医院的病床上,人已经脱了形,头脑却很清晰。她对这个家族的每个人都有着最后的期许。可是人就是这样,父母总会远去,子女总会长大。我们很渺小,我们又很重要,我们更要珍惜那份重要。
人是完全为自己而活吗?也许并不是。有时候只是为了迎合那些重要的人的期许,有时候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也为了孩子。人能做到完全为自己而活吗?我觉得大部分人不能。只图自己活的自在,我做不到。就像奶奶曾经一度希望我留在部队干一辈子,就像父母特别希望我转业留在公务员单位,不想让我出去闯荡。妥协着,权衡着,我都认了。我有一条做事原则,不犹豫、不后悔。就是不想给生活留下遗憾。可是,我的生活最终还是有了遗憾。大学毕业就一直在部队没能多陪陪奶奶,我的父母也都年过半百,很想要个孙儿,时间都去哪了,好快。
每次回那个县城,我都在想,啊,在这个县城我只有一个家了,奶奶那个家没了。可是我想,还有比我更伤心的人,我奶奶的那些儿女,他们的妈妈没了。我妈妈的妈妈前几年也没了,妈妈很伤心。我想坟头的哭天抢地应该都是真的吧。之前好好的一个人,化作了棺材里冰冷的一个人,穿戴整齐地被摆放在了坟墓里,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那个坟包里。
好了,该结尾了。昨天下班晚,在延大旁边吃了碗荞面饸饹,店里放着一首《一壶老酒》,“喝一壶老酒,让我回回头”。我想,父母对儿女,无非是目送他的背影远去,儿女呢,能做的无非是频频回头。
喝上这壶老酒啊,我壮志未酬。
喝上这壶老酒,忠孝两难求。
喝上这壶老酒,那是妈妈你酿的酒。
千折百回不回首啊,我大步的往前走啊。
「皮囊」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看见自己,看见每一个人。”
这是作者在后记说的话。
断断续续,翻阅完《皮囊》这本书,不免唠叨几句。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生命变得不轻盈,肉体是拿来用的。”不为俗念,阿太的生活观是真好。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写作,就是把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剖开展现给读者,方才会达到让看的人与之共情的效果。
然而当我真正动笔时,才发觉,这无疑像一个医生,最终把手术刀划向自己
故事看到后面越发动容,越发控制不住自己,譬如在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同黑狗达呼吸着病房里凝重的空气…
每次搭这部电梯,医院工作人员的眼神,就如同在看自己的战友:我们有共同的秘密,我们曾感受过死亡的气息。
黑狗达在医院照顾住院的父亲,动手术前夜,为了挑起父亲各种愿望,让父亲活下去,骗他说二伯,三伯都没来,父亲想吃卤鸭也不给买,说明天吃…医生说:“一个人求生的欲望越强,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更多是靠你们。”
但其实,二伯,三伯和黑狗达的三个堂弟前一天就来了,他们都在手术室门外守着他…
走廊上有孩子在闹着,说今天是圣诞节,吵着要礼物。但没有多少反应,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深深的水潭,一下子不见了踪影。他不知道,这里有另外的四季、另外的节气。
我的神明朋友
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做了一个梦。
是父亲拄着拐杖微笑的看着她…
“如果他确实已经还够了在这世上欠下的债,梦里的他应该是恢复到他人生最美好时候的模样,然后他托梦给某个亲人一次,就会完全消失——到天堂的灵魂是不会让人梦到的。”
“所有人都是生来赎罪,还完才能撒身。”这是母亲笃定的。于是母亲决定,要帮帮父亲。
于是,母亲四处奔波找巫婆,找供奉神灵的寺庙,帮父亲赎在人世间的罪。
终于,父亲一个月的工作完成了,母亲做了一个甜甜的梦。离开镇海宫时,母亲转过头,对镇海宫里端坐的神明笑了笑。黑狗达双手合十,喃喃说道:“谢谢您,母亲的神明朋友们。”
这个应该是闽南那边的习俗,不过还挺神奇的,毕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头顶三尺有神明。
在《皮囊》中,我看见了生命本来的样子
看见了想要融入大城市摆脱乡村的阿小和阿小,
看见了为爱不顾一切的张美丽,尽管结局是那么不尽人意…
看见了一个与众不同,用力活出自己生命颜色的厚朴,然而只是空想,如在云上飘着,云散后,被现实赤裸裸地打在地上…
文章中有一个我们终将要回答的问题,
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
是像用力生活的厚朴一样?
像计划的滴水不漏天才文展一样?
还是像跟随城市阿小的乡村阿小一样?
我想,都不一样,你要明白,
第一,你想要什么,该怎么去做
第二,你享受什么,能否从容面对扑面而来的现实,能否乐在其中,发现苦涩平凡生活中的甜。我想,这就是我们毕业生应该去面对的,即将要面对的生活。
写于5月29日 午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