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蔡康永、“卷福”感动推荐,震撼40国读者的“生命之书”,《纽约时报》非虚构类NO.1,英文版畅销百万册!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本书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保罗获得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到底是什么,赋予生命以意义,让人值得一活?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不知道是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是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心理,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十分忌讳谈及死亡。但死亡又不会因为我们不谈及而不会发生,反而死亡是人类必然的结果。正如一句话所说,人从一出生便走向死。
前不久,我亲眼目睹过死亡,才发现死亡离我们那么近,才想要好好考虑死亡这件事,好好想考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的思政老师在前不久突然住进医院,又突然被宣告医治无效而去世。听到讣告的我,内心其实是抗拒的,我不相信死亡是那么轻易夺走人的生命的,明明三天前老师还好好地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校园里,我们还打了招呼,三天后这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我是震惊的,难过得难以言语。生命,人生,死亡等字眼才进入我的脑海,我便小心翼翼地翻开了保罗的这本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笔记,去探寻生命的意义,近一步地感受死亡,希望自己能够成熟点,坚强点去面对死亡,也能更好地过好自己所幸所剩的余生。
这本书中主人公保罗是一位勤勉认真的神经外科医生,治愈过无数地病人,思考过关于死亡,关于人生的问题,最后亲自给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一、梦想
保罗的前半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求学和忙忙碌碌的医院学习中度过的,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手术台旁依旧能看到他勤恳的身影,直至身体倒下。即使是时日不多,也难以放下花了半身投身的事业。身为医生,那是他的责任,他的使命。身为人类,那是他的目标,他的梦想,他的希望。
我想这种毫不避讳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勇敢坚强,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能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甚至承担起保护所爱之人的责任。
二、爱
保罗死之前拥有过这世界上最美好的真爱,他有深爱着他直到生命最后的妻子,还诞生了他最后留在这世间的宝贝,他可爱的小女儿卡迪。如果他对妻子有爱,那小女儿的诞生便是这爱的延续。保罗怕妻子在自己去往天堂的时候自己太孤独,决定留下个孩子。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满满的爱,爱得让人动情,让人落泪。
相反地,我们其实是明白了,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保罗病中写下这本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与他一起去经历去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有人会觉得死亡是件特别沉重的话题。但对于医生的保罗而言,死亡是医院里见多不怪的事情。当保罗真正面临死亡时,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病人的内心,才能切切实实地思考生命的意义,给这短暂人生以一个满意的答案。
短短百来页,书写尽了保罗那短暂的一生。也被他的坚强所感动。不知道是因为太容易被感动,还是太轻易相信爱,在读到最后一家人围在保罗病床前,等待他离世的时候就特别想哭。上帝总是那么无情,给了他梦想,给了他爱,却没给他长相守的机会。我们还活着的,就更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追寻爱,去守护珍贵的东西。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面临死亡,但早早想清楚人生的意义,努力去让人生变得更精彩,然后坦然接受最终的死亡,也不枉来这红尘走一趟。
就算是读了保罗的“死亡“,对死亡的理解仍是浅薄的。难怪有人说,要用一生去体验死亡。死亡是什么样子的,那还要去问死人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耶和华的手在我身上,借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布满骸骨的山谷里。使我绕骸骨而行:看啊,这开阔山谷中,骸骨如此之多;神啊,它们多么干枯。
他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可复活吗?”
——《圣经·以西结书》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
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
《圣经》里,正义和仁慈,在《新约》和《旧约》之间都存在一种拉锯。《新约》说,从善没有尽头:善良就是人生的目标,你永远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作者相信,耶稣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无论何时,仁慈都重于正义。
“谁是真正的勇士
请他来到近前
一切虚妄过眼
他不会在意他人所言
他会昼夜不停劳作
成为朝圣者不断向前”
——朝圣者的行进
读到最后几页,沉重到不能呼吸。当呼吸化为空气,生命又有何意义。
三百来页,未完成的著作,页数虽少但也读的太快,没来得及细细咀嚼应该再细看几遍
假使迟暮之际,反问道:“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有勇气继续前来?”
可以思考,我以后的生活,怎么才不虚度此生?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老去),我的墓志铭会是什么?我后悔曾经生命里所做过的选择吗?人生活着与死时的意义又分别在于什么呢?
生命的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而已,在生命的终点线前,回看人对虚名浮华的追逐,会发现这些都真的只是捕风捉影而已。
而看到和听到的,或许经常会令我们沮丧,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我们生不出改变它们的一丝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自己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道你自己真的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众人所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而在出发前
你真的有曾经认真地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了吗?
是途中选择沉于花败,平凡而没落于平庸?
还是前行际遇坚持褪去过去的自己,迎来生,虽平凡却毫不畏惧,即使处于末路,亦有着敢于直面死亡的勇气?
生当如夏花之绚烂,死亦如秋叶之静美。当化茧成蝶,与之共舞一生一世,方展现自我“无悔人生,无憾岁月”,纵是刹那芳华,在我心中,在我的生命里,已经是永恒又亘古不变的。无数个一刹那,就是无数个永恒,于个人的意义,生命可以配的上觉知永恒了,又何惧什么聚散离合?我来过,我爱过,我一直爱着,爱这此生点点滴滴,爱这世间万物真情,爱这岁月美好可期。
黎明未至,看窗外万家灯火;
刚刚好,如川端康成所说,此刻凌晨四点,当看海棠花开,愿这一切静美而又安然
20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