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遭遇校园暴力?你是否曾经遭遇职场暴力?你是否曾经遭遇网络暴力?在家长的监控死角,社会的道德盲区,法律的灰色地带谁来保护我们?在校园,在职场,在社交网络,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百万销量作者李尚龙,历时365天精心打磨,为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强势发声,以笔当枪,与这个世界决战。
「刺」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刺
李尚龙
三个小时,看完三个故事,关于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以及以暴施暴。小说说不上多么引人,但是关于暴力以及暴力得种子,是个很沉重的话题!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主角是暴力。
希望首先不要制造暴力,然后不要围观暴力,尽力制止暴力。
25个笔记
◆ 序
>> 天使不登台,魔鬼不退场
◆ 1
>> “世界残酷,江湖险恶,人心可畏,我还年少。”
◆ 3
>> 有人说高中生活是蜜,有人说高中生活是药,无论是什么,终于该每个人用心品尝了。
◆ 4
>> 自己好不容易才考到了这里,因为努力,才能看到这美景,那么就继续努力争取看到更大的世界吧。
◆ 7
>> 当一个人心里藏着事,若是好事,时间就会走得很快,因为那种期待是无与伦比的;若是坏事,时间就会走得很慢,因为那种恐惧会拉长时间,让人感到度日如年。
◆ 9
>> 每个消息都有它的起源,但在传播途中总会被扭曲。
>> 真相往往很简单,也很容易猜到,只是人们不愿相信而已。
人们更容易相信谎言,因为那些故事更刺激,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 10
>> 得不到的东西,就必须毁掉,否则看着别人拥有它,整天觉得自己无能,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
◆ 11
>> 王老师害怕流动红旗被别的班拿走,害怕事情闹大影响自己的业绩,更害怕得罪张家,于是他决定,让弱者闭嘴,大事化小。
◆ 13
>> 贝壳安静地活在海底,海面波涛汹涌,潮来潮去。倘若一粒沙子进入贝壳的身体,贝壳先是会非常难受,难以适应,然后分泌出大量的珍珠质,逐渐包围由外窜入的沙粒,久而久之,就成了美丽的珍珠。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沙粒如果太大,贝壳会很容易被杀死。
>> 好好的一场讲座,从一个逻辑出发,到达另一个逻辑,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件引发众怒的坏事。
◆ 14
>> 十年后的韩晓婷,一直说张峰是她那个时候的天使,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竟然在这么多人面前给了她如此多的鼓励,因为那些鼓励,她才成了一位优秀的广告策划人,写出了漂亮的文案,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世界,成为一名成功女性。
◆ 17
>> 在一个扭曲的小环境里,人们总以为别人是弱势群体,于是总想为所欲为,可是,当丑陋被放大、无知被公布,当多数人瞬间变成了少数人、少数人变成了多数人,事情就转了风向。
◆ 12
>> 人都是这样,本来很开心的,若要和别人比较,就会变得沮丧。这世界上很多的难过、沮丧,都源于比较。
◆ 14
>> 暴力是粗俗的,是人与人处理矛盾的最后手段。从孩子到成人,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暴力:动作的、语言的、心理的,有些暴力让人恐惧,有些暴力令人绝望。
>> 人们总是习惯遗忘自己的罪恶,因为遗忘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
◆ 3
>> 这世界,做事的,永远被人唾弃;不做事的,永远在不停地评价。
◆ 13
>> 仇恨只能滋生仇恨,只有爱,才能打破恶性循环。
>> 花之刺不稀奇,刺之花才动人。
◆ 后记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 犯罪没有了惩罚,就开始变本加厉。
>> 法律可以加强震慑力,科技可以让黑暗曝光
>> 从校园暴力到职场暴力再到网络暴力,暴力根本不远,就在每个人身边。
>> 因为面对突发状况,我们永远是一个态度:不要把事情闹大,何必闹大呢?
因为有了这个态度,我们才发现,所有弱小的孩子,永远在被欺凌,所以被欺
>> 法律如果没有震慑力,规矩如果时常被打破,惩罚如果总是隔靴搔痒,罪恶就滋生了。
如果不重罚,总会有下一例更加令人发指。
>> 小说的主人公,是暴力。
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以暴制暴究竟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不知道,但我明白,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会变得更好。
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刺」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刺》中故事是别人的,却也扎伤了我。
一直喜欢网上看文章,偶然机会看到李尚龙《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段话,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随心做事的态度,清晰展现了我们现实的影子,感觉就像与朋友聊天,触动我内心深处遗忘的东西,看完那段话果断从当当网购买了这本书,恰恰是这本书,感受到作者完整的思绪变化,从此我不再看短篇文章,开始读书。
昨天看到这本书,停下看了一半的其他书,开始读这本,连读三个小时,废寝忘食(晚饭没吃[呲牙])书中内容和《你。。。》风格完全不同,虚构的故事和现实如此接近,校园暴力的描写感同身受。上小学时有个女同学仗着家里姐妹多,总是欺负人,现在记不清什么事情她借此欺负人,有个更厉害的女同学阻止她的行为,从此我便把她当做心中盖章的朋友,虽然她一直不知道我把她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来对待,但是她的行为确成了我终身的行为,不去欺负人,不会合伙算计人,更不会去围观,能力范围内一定会保护这样的人。
转学让我两分开,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是她喝敌敌畏自杀,只是听说老师告诉家长她搞对象,解释无果,父亲到学校众人面前打了她,一气之下喝药死了。事情真假不知,自杀却是事实,虽阴阳相隔,长相都记不清了,但她曾经的行为至今难忘。
上初中后,教室在三楼,正好可以看到厕所进口全景,经常看到被围攻的女生和男生,我从未下楼看过这暴虐的场面,同学和我讲起,我内心除了痛,一言不发,我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能做的就是自己不做这样的人,不评价这样的事情。
作者对校园暴力的描述让我感受到,身体暴力,语言暴力以及网络的无声暴力,我们都曾遇到过,也曾做过,尤其是语言暴力,网络的无声暴力,一直没有停止,我们被别人施暴的同时,无形也在对别人施暴,就像乌鸦站在煤堆上,只看到别人黑却看不到自己黑。
作者对老师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和小事化了的描述,犹如那自杀的同学,没有父母的保护伞,除了用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能怎样?一个初中的学生,能有多大的能力与社会抗争?直到做了母亲,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的保护是多么重要。学习的竞争压力,老师的业绩,为了孩子的成绩,老师请家长,家长坦白从宽的态度,双方无形中出卖了孩子,失去孩子对老师家长的信任,我们只看到孩子的叛逆,确没有看到孩子叛逆背后的伤痛。
看到小说的最后,才知道虚构的故事如此让人心颤,都是现实的写真,万事少说为妙,这张嘴留着吃饭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