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全书是以书信的形式,一往一来,文字的情谊与温度四散开来。孩子率性,朝气,困惑,像是吮足了溪水的小水牛,迎接着朝阳。母亲则温和,通达,沉稳,愿意只当一只偶尔陪伴的水鸟,远远地目送着。
成长与家庭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客观世界的种种问题,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思考,试图表达,进而批判,发掘社会现象的本质。与其说这是一对母子在写信问候,不如说是一个开始表达现实的年轻人,在和一个亲历过社会剧变的长者,分享和化解着喜怒哀乐忧愁烦恼。举三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是,对于典型的私立学校精英思维,安德烈对此深恶痛绝,为了对抗这一股傲慢势力的习气,他愤愤地在网上写道:让木屋里有和平,让豪宅里起战争!,妈妈读信后,在香港午夜十二点,与安德烈讨论开来,就阶级意识,就左右意识形态。聊了一会,安德烈忙着说再见,妈妈意犹未尽,安德烈只回了三个字:踢球啦。最后的小细节无比生动,读来噗嗤笑出声。
二是,到港大读书的安德烈,在香港里求学生活了一段时日,对于这个城市有了一份感性的认知:香港没有咖啡文化。这里的咖啡文化,强调的是所谓的逗留性,妈妈在信里说——逗,才有思想的刺激、灵感的挑逗、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
其实,这乃是现代分秒必争的节奏,与思考沉淀所需的停息相互产生的冲突,这一种矛盾,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不过在这个宣扬拼搏奋斗的海港城市尤为凸显着。
这种强烈的特征,很快地被安德烈察觉到,也引起了妈妈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与此同时也收到了许多意见反驳和自我审视的书信,让这个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和延伸。弟弟菲利普则觉得香港是一个二十四小时有生命力的城市,安德烈需要更多体验的时间,才会具有更多的发言说服力。在母子书信往来之间,总有读者对这种无回避的沟通生出羡慕和感动,对此不觉奇怪,不外乎也是那其中之一吧。
三是,某人也新学了一个可以扣在他人身上的词:Kitsch。凡是遇到假正经、伪君子、装模作样、做作、虚伪……一律Kitsch。这个词在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提及,让Kitsch成为Kitsch的正是第二颗眼泪。第一颗眼泪是纯粹的互动感知,第二颗则是粉饰过的,矫揉的。正在读朱光潜的《诗论》,书里曾谈过,诗的见一种是直觉的知,即对于个体的知,而非名理的知背后对诸事物中关系的知。诗也是一种艺术,在这里,我想前者就是第一颗眼泪,后者则更多的代表第二颗眼泪吧。不得不提的是,安德烈更是理出一个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十大清单,其中第十个是你对我和菲力普的爱——母爱绝对是Kitsch……唉!,绝了!
有人评价这种傅雷家书式的文字,觉得亲切有余,但深度还是不够。诚然,两者皆而有之,实属不易,不过好在恰恰是这种书信式的风格,对社会话题适度的针砭时弊,以及流露的那种平等轻松的母子气氛,前者引发一定程度上读者的思考,更多的,是后者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情感与联系的珍贵。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这些话说得少,听得更少,读来不禁动容。
最后,某人想起一句话,心灵上的爱永远没有困扰,那是穿越和浸透在山岳、水流及城市的永恒感觉。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似乎心结有了解开的迹象,因为这个意外之喜,无比地感激。
The End.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书中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方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美学、时事政治、城市文化、爱情观念、学习目的等等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内容广博,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世界小到吃饭穿衣,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读来都能受到启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合父母和青春期孩子共读的好书!
两代人,他们在生存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是激烈的冲突。不过,特别令人佩服的是龙应台的智慧,她通过书信的坦诚交流,填平了代沟,从而进入了一个二十来岁年轻人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其实,代沟几乎是家家存在的,如何通过交流沟通而达到了解包容,真的是需要做长辈的认真思考智慧对待的。
龙应台女士以独特的智慧通过书信的方式更加深入,透彻,全面地了解彼此,与儿子处于平等地位而非辈分高低来与儿子交流,谈心,甚至就一些点进行思想的碰撞。
龙应台女士给儿子的建议,也是对广大青年的期望。 对于学习: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对于婚姻: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对于处事: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的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