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每一个词语,都有某种公众认同的普遍意义,不然无法达到以最低成本表情达意的效果。然而,文字在文化传播中拥有的普世价值背后,却有一种弊端时常被忽略。在使用文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会给原本想要表达的状态定了性。一击即中是最好不过的,可有时难免会有偏离了轨道的时候,怎么说好呢,就像杜拉斯笔下披巾的那一抹蓝。
单纯的语言堆砌,难免有乏力而塌的时候,这时候比喻便可以横空架桥,沟通两岸。也就是说,复杂的状态沟通,用单纯的填海造路,只能感到无力。而有了隐喻,文字就不再是局限于文字,而转变为可感可触的动态场景。就好像给蓝色编上了更精细的数字码,或者是在笼统的蓝里又区分出湖蓝、天蓝、孔雀蓝来。
差点忘了我是在写书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有意无意地将所有原本应该撕裂的痛苦优美化了,有一种主人公沉浸在这种遭遇之中的错觉。所谓“写作即是一种发现”。我们很难不去怀疑林奕含在这种自我安慰中,合理化了很多原本不可以被原谅的伤害,放弃了原本可以在第一次被侵犯之后的反抗机会。尤其,她的文笔在譬喻的轻纱下显得那么的凄美,甚至于将老师背后的天花板假以流动的白帆。
文学害了房思琪?
第一次伤害发生之后,房思琪的感觉与现实发生强烈的矛盾,如此谦谦君子的老师何以对自己做出如此举动?现实裂开了一个鸿沟,房思琪明确地感知到自己不可能以一种最小的保守方式得到她想要的平静。她必须找到一个解释,可她的耻感扯了她的后腿,她放弃了最直接的救赎方式——直言自己的遭遇并求助身旁最亲近的人。尤其在她旁敲侧击地希望找到一个出口的时候,她的母亲说了一句:“小小年纪就那么骚”。于是她更加说不出口,采取的应对方式变成了假文字之手抚慰自己,并以爱为名。最终,催眠自己是因为爱上了老师,是她在那种境遇下所能够采取的最不保守的保守,也是某种变了形的“勇气”,是她的“不得不”。
与其说,文学欺骗了房思琪,莫不如说是房思琪利用了文学获得喘息的“勇气”。
所谓勇气,就是事后总结出来的不得不。实际上所有的人物,在追求任何欲望的过程中,在故事的任何事后,总会采取从自己的主观视点来看最小的保守行动。
这本书给我的体悟是极其复杂的,不是”文学害了她”这种简单的归因,也不是用粗糙的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能表达的。我所知道的是即使已经写到了这里,我的逻辑还是混乱繁复的。我甚至开始怀疑我的复杂感受能不能顺利表达出来,毕竟我自认自己没有林那种细腻的譬喻功力。对!问题就源于此:我读着她细腻的文字,越发觉得自己的语言无力,竟然有些“羡慕”起她来。这源于一种很矛盾的想法——一方面我庆幸能邂逅这么美的文字,另一方面我又被文字的真实性煎熬着。怎么说,我希望我看的这本书是源于真事(美与真总是有点难以言喻的关联),可又不希望真有其事。我忽然觉得读这本书也是很悲剧的一件事。
黑格尔说,悲剧唯一的主题是精神斗争,而且斗争中的两种精神都引起我们的同情。换个层面讨论,将“悲剧”的定义嫁移到书里来,也很解释得通。自然我不是在说老师的诱奸有值得理解、值得同情的地方,“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必”字是可待商榷的——需要有一定的设限,有一定的倾向。怎么说,“底线”还是要有的。话说回来。首先,悲剧源于老师的诱奸。其次,不可否认地,她本身的敏感性(或者说感受力)将那种外来的伤害放大了N倍。房思琪在摇摆不定中,选择了求助于神所珍视的东西——爱。不过她在那“爱”字前后掺入了自制的使用说明,任性地从主观视点选择了自己的保守行动。她在自我构筑的文字中将她的感受用隐喻复杂化了,于是在她精神世界的斗争中,两个依势而生的对立面——受伤害与应对自己的懦弱拐着弯找到的坚强——都引发了我们的同情。现实世界已经变得残酷,迟到的外援也无法将既成的伤口恢复原状,而在自愈模式里又陷入了两难,还有什么比这更赋悲剧色彩的了——若是没有文字的安慰房早就破碎了,可因为这种安慰的存在又掩盖了外援的紧要性。有点“逃避可耻但至少有用”的意味,而我们大多数人也会时常碰到划分到如此细部的类似的两难。
文字是房思琪所能选择的有副作用的解药。若是房思琪本身感受力粗钝,或是文字譬喻使用粗暴到没有美感,或许就如手账上蹩脚的画迹,即使记录的本身是美好的小确幸,也会因为拙劣的配图丑陋几分。若不得不面对某种摇摆不定的人更果敢一些,若是其保守行动能直达“耻”的对立面,若是外援准确及时的话,悲剧色彩或许就没那么浓重了。可惜一切都是如果。
于是,林奕含在书的最后借由伊纹之口,诠释了其写作此书的动机——希望更多的人不用亲身体会到悲剧就能看到更多层次的对立面。
愿你永远不要陷入两难的境遇。又及,愿你不被悲剧情绪裹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看完这本书的我,其实是带着羞愧的。
在我们家,也有不止一个施暴者,也不止一个求助者。我害怕那样的求助,倒不是真的无能为力,是真的没有办法义无反顾地去帮她。
我爸爸说,你哥哥人不坏的,只是激动了会和炮仗一样,一点就炸。
我当时沉默了一会,问他,“如果,如果那个被施暴的人是我呢?你还会不会无动于衷呢?”
爸爸犹豫了一下,告诉我,“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一样,他爸爸其实也来过了,但是没说什么就走了。家庭底气不足的人,遇到这种事情也只能自认倒霉。”
… …
这个真的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但是我也知道爸爸讲的是对的。我没有办法在她的孩子不满一岁的时候劝她离婚,而且也注定不能为了她,让我父母背上一些无谓的指责。如果施暴者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甚至可以化身为正义,可是不行,那是哥哥!是我爸爸哥哥家的儿子!!
我没有立场去指责,也不能劝导她摆脱。所以,我都只是听着,安静的倾听。
就像拳头是哥哥的发泄渠道一样,倾诉也是她的发泄。她也舍不下刚一岁的孩子,她在逛街时也会给哥哥看衣服,他们也不是不相爱。
很多时候,我是害怕她找我的。其实我有时间听她的委屈,也有耐心在她哭的时候给她擦眼泪,但是我受不了这个样子。在受害者面前,所有假装没看到施暴场景的旁观者其实也是施暴者。
我告诉自己,忍耐、忍耐,你一定要忍耐!
你哥哥三十岁才娶上的老婆,已经耗尽你叔叔所有的家底了!
你一定要假装没看到,假装不知道!!!
你的侄女已经一岁了,你要忍耐!!!
说不定他们是相爱的呢。
好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会对那个尚在襁褓的孩子格外的偏爱。其实那是愧疚,很深很深的愧疚。如果爸爸在哥哥身上看到的是曾经的自己,那我在嫂子身上看到的便是未来的我,你看,你以后也会变成这样子的啊,变成别人的妻子,挨打了你爸爸连话都不会帮你说一句。你看,你已经是别人家的了。
我不止一次和爸爸讲,其实他不应该借钱给哥哥结婚的。
爸爸很愤怒,“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不可以结婚吗?你别忘了,你也是穷人家的小孩!”
“可是,我很后悔这样生下来啊!”真话说起来永远和针一样,刺痛人心。
我讨厌看到你打妈妈,我讨厌不小心摔碎一个碗就要在桌子底下颤抖,我讨厌看到你喝醉酒的口不择言,我讨厌这一切… …
其实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在一个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家庭,依旧重视着所谓亲情礼数,把女人的弱小当成可以随意揉捏的理由,我讨厌这样子。
我讨厌一家子凑钱给那个三十岁了连工作都没有的哥哥结婚,为什么要凑钱给他,让他给女孩子一种他有实力结婚的假象。对,没错,他就应该做一辈子的老光棍!!
他一个人都过不好,娶妻生子难道不是一种拖累吗?
第一个孩子被醉酒的他推流产,可是嫂子还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指责。“你看,我说她那么瘦,孩子掉了吧,肯定是营养不够!” “真没用,连个孩子都保不住。”这个社会不知从何开始,变得如此不讲理。
被打了还要听到,“她讲话不好听我才揍她的,要好好治她。”施暴者是这样讲的。让人害怕的是,对于这些行为,家里人的说法都是“**脾气是暴躁了点,但是老婆是该好好修理的,不然还怎么过日子?”
难道女孩子是娃娃吗?可以把你看着不顺眼的地方修一修,让你看着顺眼?
我怨恨自己无法狠下心劝她离婚,更怨恨的是无法远离施暴者。血上的连接的线最难洗掉,我怕自己也带上这样的暴行或是遇上这样的暴行。
爸爸说,“你总想往远地方跑。
对啊,我不想和你们一样啊!我不想习惯暴行,我不想对施暴者妥协或是谅解,我不想接受那样的家庭文化。
对于外面的人来讲,那是可怕的。可是对于里面的人来讲,那是可悲的。可怕的话还可以逃离,可悲是因为无力逃脱。没办法,就生在这样的家庭啊,不往远地方跑要怎么办。
你看,那个刚刚进来的女孩子,讲起生活已经只剩下眼泪了。“我本来以为,结婚可以帮我跳出那个坑,没想到转头却跳进了一个更深的坑。”
其实大家都不应该结婚的,作为独立个体活着就好了。毕竟婚姻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讲,不是殿堂,而是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