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细腻、率真的文笔,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这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又是当时北京平民生活与民俗旧貌的写真。该书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入选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其中篇目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迄今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
初中学唱这首歌时,就被悠扬的旋律以及诗意的歌词给迷住了。一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这首《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弘一填的词。

爱屋及乌迷上了弘一,也对《城南旧事》有了七分好感。心中好奇,拥有这么好听主题曲的《城南旧事》,究竟讲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呢。可惜那时没有网络,图书馆也不普及,一直无缘交会。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有些人事志在必得,有些人事听天随缘。俗事缠身的我,对《城南旧事》,只能选择随缘。
直到三十多年后,当当购物时偶遇,不由分说,便把她请了回家,第一时间翻阅。
不负所望,果然和《送别》曲子非常相配,一样如诗如画,一样荡气回肠。
城,是北京城。旧事,是作者回忆在北京城南居住的几件童年往事。
作者林海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台湾,出生日本,在北京度过童年与青年时期,后移居台湾。因而,文中除了北京话,多处出现闽南儿歌俗语、客家话,甚至还有日语。
文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五章,分别讲了五个离别的故事。

“惠安馆”讲疯子秀贞的悲剧。秀贞与到北大求学的穷学生思康相恋,本约好回惠安老家卖地后回京求娶秀贞,可书生一去没回头。未婚先孕的秀贞只好到乡下生女。女儿出生即被扔,秀贞因此发疯。后因小英子牵线与女儿重逢,在携女出走找寻思康时,母女双双遇难。
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故事并不离奇,喜欢的是作者对童年的细节描述。
比如看鸡毛掸掸灰尘。小时候我也很喜欢看灰尘在阳光中飞舞,看阳光透过树枝叶搭盖的顶棚到达地面,尘埃在光束里漂浮,看阳光隔着屋顶那片小小长方形天窗抚摸红色地板砖,无数尘埃在光束间挤挤挨挨起起落落。现在有时觉得挺奇怪的,那时居然连尘埃都能看得入迷。
再比如,小英子和弟妹一起念闽南语童谣“饲阉鸡,阉鸡饲大只,跆给英子吃。英子吃不够,去后尾门眯眯哭”。这些熟悉的童谣小时也和小伙伴一起念过,人人都会。可惜,自从三十年前鼓励讲普通话后,现在的很多孩子闽南话都讲不好,更别说念这些童谣了。
“看海去”讲一个贼的悲剧。浪荡子花光家产后做贼资助弟弟上学,后被抓。
这部分,最精彩的是那句对话:
“我分不清海和天,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小妹妹,你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你分得清这些。”
小时候我也分不清好人坏人。看电影时,总喜欢跟在母亲身边频频发问:“这个是好的还是坏的?”很惭愧的是,如今我依然分不清好人坏人:君不见,今日新闻里款款谈法纪,明日牢里流泪说忏悔。我不知道长大后的英子分清了没有,我想,我可能是头脑不好的那一类。

“兰姨娘”讲述了小英子暗中巧计破爸爸桃花劫的故事。当然,英子爸爸心中其实是一万个希望让桃花劫了去的。最终,爸爸的暧昧对象兰姨娘跟随进步大学生德先叔一起离开。在电影里,这一个故事是没有的,估计是为了维护进步青年的光辉形象吧。
“驴打滚儿”讲的是奶妈宋妈的故事。宋妈常遭爱赌的老公家暴,后到英子家当奶妈赚钱,抛下一儿一女,四年没见,只寄钱和物回家。后得知儿子已死,女儿早送了人,只好辞职回家生孩子继续过日子。
这个故事有点凄凉,但作者写起来只有淡淡的哀伤,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愤怒愤恨。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如果按照阶级理论来讲,她属于被剥削阶级。可觉得她和雇主家的关系很和谐,她会骂小姐英子淘气,她把奶大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和雇主林太太像朋友一样拉家常。有时候,甚至觉得宋妈和雇主的关系,比现在很多保姆和雇主的关系要好。究竟是作者美化了这样的关系呢,还是那时候的人真的比现在淳朴?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章主要讲父亲的去世。这部分文辞优美,值得一看,听说被选入语文教材。
《城南旧事》虽然写的是童年,但作品表达的内涵,远远不止于童年话题,这也许就是此书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吧。
盖上了最后一页,只觉温馨从容,只愿岁月静好。就如此书主编梅子涵在序中的一句话:希望世界很有爱,很温暖,入睡时放心,醒来也放心。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看《城南旧事》,悟自己的文字风格01.《城南旧事》是林海音步入文坛30年的经典之作。林海音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为台湾女性文学奠基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将文学作为一种人性的艺术所体现出的巨大影响力。
记得小学时候学过林海音的作品,只记得那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是小孩子了!”一直没有看懂太多东西,直到七八年后再次读这部作品,才知道很多前因后果。
可我还是有点想不通,我虽然佩服作者以童年的视觉写这部作品。但还是不赞同太多人将之视为儿童读物,总觉得这本书并不适合儿童读。
全文采用儿童视角是不假,但这本书是已经成年的作者将自己成年时才理解的悲痛、辛酸、无奈用儿童的视角再现,内有人性之美丑,时代之悲欢,要说书中描绘是纯真质朴的社会,欢乐无虞的童年,是不是有点牵强呢?
可以让孩子看部分作品,不支持提前让孩子看《城南旧事》的文集。就像我一样,以前看的懵懵懂懂,现在回头再看,真正看懂一些东西,不也是挺好的么?
我认同林海音作品中人性所体现出的巨大影响力,但我不赞同提前让孩子看《城南旧事》这部文集。就犹如伏尔泰所说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这也是我对定义小学生必读书目的人的态度。
02.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情节构思和文笔是否优美上,更要看它是否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以及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
这本自传体小说,作者不仅将童年生活细致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而且语言结构独特,艺术特色鲜明,表现手法独具一格。作品细腻、率真,以孩童清澈的视角,在真实的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况的同时,为我们展现出一段段不一样的悲欢故事。
到后面她生平的常事,她与许多优秀大家的交情,都令人羡慕。她的作品,真的有穿越时空界限的精神生命力。
我很喜欢林海音的作品,尽管除了小学课本中学过她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
每次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我会先百度看相关作者简介、相关文学赏析。接着再去读一两本有关作者生平的传记作品,然后才开始读作者成名作品。有时,可能很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我都在读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例如前段时间,我就集中时间看了三毛的十多本作品。
而这次,我打破常规,选择直接阅读她的作品,但在她的作品中,我也看到了她的生平事迹,一举两得,有很多收获。
03.看着她的文字,我开始发现,我一直找不准自己文字的风格,只是零碎化的记录,而这次,我开始知道自己文字的方向了。
《城南旧事》这部文集以作者碎片化,散文化的文章娓娓道来,她以自身生活的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语言朴实安详。
尽管我不太喜欢这种散文化,零碎化的作品,但我还是依旧读完了这部作品,而且发现,我很喜欢她的这部作品,并不像当初那样排斥此类作品。
再回头想想,我的作品也多为此类作品,虽然刚开始写,还不到一个月,有些迷茫,但还是在努力,努力向自己想要的方向靠拢。
我也想以自身生活经历背景为创作素材,用朴实的语言,写自己最想写的文字,用自己的文字,来感动生命中那些奇特的相遇。
当然,我还是要学会写书评与影评。姑娘我还年轻呢!正是奋斗的年龄,不能贪图安逸,该拼还是要拼一把!毕竟说不定以后真的可以吃透应试作文而造福自己的潜在学生。就像早上那位书友的鼓励一样,我写书评的文字有点意思,我会努力让它变得更有意思。
总而言之,这本书里有故事,但没有酒。
如果你真的想听许多许多故事,建议你看这本书,说不定就会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我是君向何兮,一个爱阅读、爱写文、爱公益的平凡女孩。
感恩相遇,感谢您阅读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