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你伴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星期看完《目送》,最后这部分是在火车上看完的,随着火车的摇摇晃晃、体会龙应台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越到后期,越是热泪盈眶……
这本《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最后一本,收录了很多篇短文,囊括了亲情,友情,爱国情等等,内涵丰富。龙应台写此书应该处于孩子逐渐长大,而父母越发年迈的时候,对于感情的体验就越发深沉…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每读到此处,就感觉触动了伤感的神经,一股莫名的难受丝丝缕缕涌入四肢百骸……突然就想起以前上学时候,妈妈每次送我,都是大巴车走了很远了,我回头看见妈妈仍在看着,看着我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也许妈妈当时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感触较深的是龙应台对由于年迈而健忘的母亲的态度,每一次电话,每一次见面都要说一遍:我就是你的女儿!母亲的记忆里,女儿还是那个上学的姑娘,或许是那个忙于工作的上班人士,所以作为女儿,她无论多忙,都会给母亲耐心的解释:对,我就是你的女儿,我长大了!她耐心的陪母亲逛街,买衣服,给母亲化妆,让母亲做漂亮的老太太。
作为一个母亲,她深知母亲的伟大之处: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如果把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全都按劳务费算的话,我觉得那是个庞大的数字,然而,这漫长的悠悠岁月,从母亲做了母亲开始,知道她离开这世界,这成千上万个日子里,母亲没收我们半分钱,全是义务劳动!我总在想,一个女人,得是有多么无私,多么伟大,才会想要成为一个母亲,放弃美好的身材,姣好的容颜,休闲娱乐的时间,全用来抚养孩子,陪伴孩子,教导孩子,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还要帮忙带孩子的孩子……这得是有多么想不开!然而,一代又一代的女人都真么想不开,这也许就是人类之所以延绵不断的文明的传承吧!昨天,偶然听到姑姑说:无论她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只要看到她的儿子,她就觉得那是她最骄傲的成果……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母亲的心情,也许只有做了母亲才知道。但是,每一个母亲都应该值得我们去敬重!
因而,在回馈母爱这方面,她丝毫不吝啬,尽可能的抽时间陪母亲,其实,对于老人来说,你给他再多的物质也没什么用处,因为他们不需要,他们需要的是时间,是陪伴,是关爱!
时光在流逝,孩童在成长,这是生命繁衍不息的规律,然而,孩童的成长却是用父母的苍老换来的,偶尔也会天真的想,我们可不可以不长大!然而时间不曾停驻,我们必须成长。当年英姿勃发的将军如今已是佝偻的小老头…
他专心地盯着自己的脚,你引他向前而自己倒退着走;是啊,孩子的手肥肥嫩嫩的,手臂一节一节的肉,圆圆的脸庞仰望着你,开心地笑,你往后退,“来,跟妈妈走,板凳歪歪—上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赛跑—上面坐个—小鸟—小鸟出来—撒尿—”他咯咯笑,短短肥肥的腿,有点跟不上。
“来,最后一遍。爸爸你慢慢来,开步喽,少—小—离—家—老—大—回,再来,乡—音—无—改—鬓—毛—衰—转弯,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时候,父母不厌其烦的陪我们学走路,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步,直到我们可以自由奔跑…多年后,我们像当年的父母一样,扶着年迈的父母,一步一步锻炼…
亲情就像一个圆,前半圈由父母来画,后半圈我们补上,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才是一场完整的爱!
人定胜天吗?
不。
即使我们再挽留,再舍不得,该走的依然留不住。新生儿的降临总要伴随着年长者的离世,这是生命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无法更改。父亲母亲到了时间,都会离开,人生这条路,没有人会一直陪着我们。当龙应台亲自给父亲穿那身去世的衣服,整理衣冠时,我相信她内心是颤抖的,不是害怕,而是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被叫爸爸了,少了一个世界上最疼爱她的人!自此之后,任世上这千千万万的男人,却没有一个是她的爸爸!
写到这里,蓦然生出一种被抛弃的荒凉……是爸爸妈妈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我们保驾护航,无论走在何处,只要想到父母,心里便会生出一股安心,难以想象爸爸妈妈不在的样子,感觉我的世界将会轰然倒塌!
以后的以后,我会有自己的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养育自己的子女,然而,即便再忙,我也要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逗他们开心,陪妈妈逛街,让她做一个开心美丽的老太太,陪爸爸散步,谈论他爱谈的国家大事……
他们伴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我爱他们,一如他们爱我……
17.08.21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写的人几多忧,几多愁,几多舍不得;看的人想必没有几个不是眼睛红了,就是鼻子酸了。我最害怕车站,医院和黑夜,这些地方和它们的名字一样,说起就让人沉重;比起这些地方,也许最害怕的还是一个人的不辞而别,一个人的消失不见,好像歌词一样:“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一个人的出现和一个人的离开,往往没有谁会告诉你一声,让人做好准备,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在你不经意回想时,蓦然发现,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这个时候,你想给她们发微信,发短信,打电话,可不知道要说什么,现在才知道,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的忧愁,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共同的话题,不怪谁;我们都不做那个主动的人,也不怪谁;从各奔东西那天起,我们虽然流着泪说要常联系,不要忘记我,你一定会过得好,好像最深的情保质期也最短,过了歇斯底里的那几天,过了流着泪唱《放心去飞》的那个时刻,回到一个人的生活,还是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人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因为谁的离开或到来而停止不前,感到讽刺吗?感到恼火吗?想要骂一句脏话吗?想大声的告诉世界吗?我们是急于表达自己感情的动物,害怕嘈杂的声音淹没了我们的声音,所以我们常常想把心声倾述,想告诉所有的人,掏心掏肺,但人生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太多的人,有些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离开,有些人什么都不说就离开,留下来的都是我们需要用心去珍惜的人,不用担心,一辈子,留下来的人并不多。不管是亲人、恋人还是朋友,最后的结局都是无声的离别,我们想呐喊,我们想哭泣都来不及,生活的定律是这样的安排,它不像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法律还有机会修改,教科书可以重排,电影可以重演,我们都知道这个定律,只是真正来临时,还是打得我们措手不及。
三代人的目送,一代人的承受;我的上面是经历战争的父母,下面是和平年代的两个儿子,而我,是那个从战争过渡到和平的人,一个尴尬期的人,我用四十多年的时光,至到父亲离开时才懂得了父母的情与愁,对于两个儿子,我还在摸索中。“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只有自己做了别人的父母,我才体会到父母的爱。过马路时,我对父亲说:我都二十多岁了,不要再牵着我的手了。安德烈和菲利普对我说:我都十八岁了,不要再牵我手了。我给华飞拿伞,他不愿意要,我才想起,我十八岁也讨厌母亲给我拿伞。
看着这三代人,在龙先生的父亲离开后,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们仨》里的那两代人,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杨绛在钱圆离开之后说的那句话: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好像做了父母的人,就好像签了生死合同一样,永远会牵挂,说好的放下,说好的把儿女当做另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功课,可还是不能把他们与我隔离开来,永远的牵心挂肚肠。生的喜悦,死的痛苦,我不知该如何来衡量,要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于意义的意义,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生活,它一直就是这样的安排,人们也就一直这样的重复上演,而我,作为一个生活忠实的参与者,我告诉自己,我们都是寂寞的,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但是,那有多么好呢!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带不进任何一个人,我们都是无名的孤独者罢了。
一千位母亲,便会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母亲问,是爱;不问,是理解。一次次的目送与见面,一次次的分别与欢聚,承载了太多的爱,太多的不舍与期待。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可以慢慢来,一切都在意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