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摩西奶奶生前经典之作,由美国摩西奶奶基金会独家唯一授权,摩西奶奶后人钦定译者姜雪晴翻译并亲自推荐。全书完美再现了摩西奶奶清新温雅的笔触,她用自己百年人生的经历娓娓道来,讲述人生的真谛与本质。从七十岁前的田园生活,到年近八十开始绘画,摩西奶奶将一切过往感悟缓缓写出,睿智又精炼,从容而乐观,犹如一道心灵温泉,给迷茫与困惑中的年轻人带来启示与激励。正如,她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让这一点点小小的坚持,带给我们微妙的喜悦。
「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不要惧怕未知的明天,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坚持做下去,从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生自然是美好而愉悦的。 人的一生,实在是太过短暂,多少岁月在你不经意中就悄然滑过。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不留情面。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未来还久,还可以在时间的河流中无所事事,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匆匆流逝的时间,逼迫着我们不得不仓促地应对生活。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我们总会做出这样或者那样,与我们内心所想相违背的选择。在我们老去的时候,回顾这一生,不由得感慨时光匆忙,有许多后悔的事情。 我只想说,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在我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并坚持做下去。让这一点点小小的坚持,带给我们微妙的喜悦。不要因为内心的迷茫而忧虑,慢慢来,只要你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人的一生,总是拥有太多的愿望,但时间却很少,我们想要做好每一件想要做的事情,可是到头来却发现,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这样的发现,会让我们心里有些莫名的惊慌和悲哀,想一想自己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曾有过那么多的美好愿望,但在最终,却一件都没能做好。 也许,并不是我们无法好好地实现我们的心愿,而是因为我们无法分出那么多的精力,将所有的愿望都变成现实。我也是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大悲大喜、起起伏伏之后,才明白了这个道理。不要试图去留住那些注定要走向消亡的东西,比如我们的青春容颜,比如我们的健康生命。既然无法永恒留住,那便坦然接受。我说,急什么,你要做的不是赶超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心的轨迹。 在最开始,我们都会着急,都会担忧,害怕自己得不到自己渴望的生活,担忧自己无法遇到一个能够真正爱自己的人,害怕失去了青春岁月,也无法换来比别人更好、更优越的生活。在这样的担忧与焦虑下,其实,我们失去的会更多,我们会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珍贵东西。 真的要学会放下自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听从内心真正的声音,做出应该做的正确决定,这个决定无关财富、无关社会地位,它只与你的真诚相连,只是你内心真正声音的一种回应。我开始慢慢地接受现状,并学会了真正地爱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会为了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旁人”而在心中折磨自己。我告诉自己,不优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选择。真正地爱自己,不是去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在人生的道路上,放下一些欲望,有的时候会走得更加顺遂一些,内心所想得到的东西,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很多人活着,就是拼命地追求内心的欲望,欲望很多,当你实现了第一个欲望,第二个、第三个欲望又会接踵而至,人生就会陷入疲惫的循环期似的难以看到尽头。在你感叹自己的生活之路太过艰难时,却看到了别人怀抱鲜花,你惊讶地询问别人的鲜花是从哪里采摘的,为什么自己看不到这样美丽的鲜花。别人随意地一指,你忽然低头发现,自己脚下遍地都是美丽的花朵,但你之前总是四处张望,从未发现过脚底下美丽的色彩。在我看来,幸福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在众多靓丽的风景中,拥有自己的风景。我们踏上了自己的道路,那么,另一条道路上的景色再迷人、再吸引你的目光,也是与你无关的风景。
最近刚看完一本书,陈果的《好的孤独》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生前说过:“我的快乐之道并不仅仅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在于喜欢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杰出的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日记中也写下了相似的体会:“我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我必须做的任何事情中找到乐趣。于是,就没有什么能让人不开心的了。”
我总是能够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去获取乐趣,令自己感到满足画画的时候,需要我投入地、持久地坐在画板前,但我的身体已经无法适应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安坐了。我需要在画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慢慢地站起身来,活动一下我的筋骨。但有的时候,因为我太过投入,会忘记时间的流逝,等我感觉到需要休息一下的时候,我的双腿会感到十分麻木,常常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但是,我丝毫不会感到疲惫,在我的内心里,身体的劳累也是如此让人喜悦的。因为我在做着我自己十分喜欢做的事情。很多人和我说,他们十分羡慕我,羡慕我能够在享受家庭的其乐融融之外,还能沉浸于自己的喜好之中。r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最终获得什么,而在于经历了什么。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道路,一路上,昔日里我们播撒的幸福种子,那些微小的但是通过了我们的努力已经被实现的愿望,在清风中徐徐上扬,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理由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呢。
「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2018/11/30 读完的第44本书
文字,有一种魔力,它就像横空伸出的一双手同你十指交握。如果你也感同身受抑或者连连赞许,那么,你会倍感亲切,哪怕年代遥远。我以为摩西奶奶离我们并不远,至少在字里行间,我觉得她不曾离去,一直都活着。实际上,她是十九世纪的人,而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看着写这些给年轻人的话,明明读来就是淡淡的感受,却十分贴切。也许,年岁会改变,人会老去死亡,但人活着,就会不断的自我认知,正如经典,不曾泯灭。
成名之前,她本是一个在美国小乡村里过着平凡生活普通人,几乎一生都是在农场度过。76岁,她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学画;80岁,她在纽约举办绘画个展,引起轰动;100岁,有个叫春水上行日本年轻人给她写信,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医生),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行当。摩西奶奶亲笔回信: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这个年轻人就是著名的作家渡边淳一。101岁,她逝世了,却在某种空间里永恒地活着,譬如她写给年轻人的回信,她留在人世间的画作……
读这本书,于我而言,最大的感悟便是:能够找到一件自己正真喜欢做的事情挺难能可贵,遵循本心活着的人会快乐很多,真正能让一个人不厌其烦的去做一件事情,除了发自内心的喜欢以外,其他的都很难长久维持。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发挥潜能,正如摩西奶奶讲的:你最愿意做的事,才是你正真的天赋所在。世界很小,请带着你的梦想一起奔跑,世界很大,请带着你的坚持一起抵抗。
谈不上有多么深远的高见,就个人而言:读书,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使我成长为一个知性乐观而又自愈能力超强的人。不管多么负面的情绪,我总能很快消化掉,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遇到的各种挫折。与此同时,我亦在书籍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的学识,这多半归功于书籍所带来的回报。
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中写道:“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是一段很激励人的话,曾经我把它当成用功读书的信仰,曾经我把这里的读书单纯地理解为教育体制下的用功与努力。而现在的我,读了那么多和考试无关,亦在多数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用处的课外书,我只能说读书跟吃饭一样,不会早上吃一顿,晚上就会长高几厘米,甚至能长胖几斤,但日积月累,你吃过的饭、读过的书,一个会长成你的血肉,一个会变成你的精魂。
时间治愈愿自渡之人,而读书会是拯救无数空虚灵魂的摆渡人。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读书是怎样的一种感想,但甘愿沾染文墨的我,早已恋上指尖游历万卷的感觉,目光所及便是满眼的无限风光,内心深处便是一个自我的灵魂对话,我在书籍里找到了自我实现价值,这便是最好的收获。在年岁的成长中,在阅历的沉淀中,我始终在书中孤勇的前行着,只因它们给我指明了方向,而这路,需要我一个人走:手中的笔,纸上的墨,凝聚而成的思想、文字与故事,便是我毕生势必会追求的文学。
就像梁文道说的:读书,是为了在已知的人生里,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而我,爱极了读书,它们是那么的可爱:让我知性、积极、乐观,不至于颓废人生。更甚,书籍让我找到了灵魂深处的自己,而每一次的对话,我将如实记录,久而久之,它们便成为了我笔下的故事……
广为流传的心灵鸡汤不是我想传达的,但我仍要说下那一句老到掉牙的话: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不付出一定是一无所获。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又岂会没有它的道理?
姑且将读书当做一次无所收获的沉默成本,但不去试着读一读,你又如何能得到一次机会成本?又怎么会得到很有可能被赋予的所得?不要急于追求眼前是否能得到些什么,当你抛弃这些功利性的想法,你所接触的世界便会更为宽广。你所用心做过的事情,在将来的某一天,定会回馈在你的那些坚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