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读完了。
阅读时感慨万千——或为铁腕反腐的清廉政府连连点赞,或为和平外交的大国风度倍感自豪; 或为蒙古、日寇的侵略忧心忡忡,或为边关守将的忠义拍掌叫好;或为奸佞小人玩权弄术误国误民而扼腕叹息,或为忠义之士宁死不屈只争道义而热泪盈眶。
之所以成了大明的脑残粉,在于其276年国史中无论强盛还是羸弱,都不曾低下高贵的头颅,都不曾弯曲民族的脊梁。
他们有气魄——
面对游牧民族骚扰,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为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后世子孙无不奉行;土木堡后人心惶惶,于谦C位出道力挽狂澜,打赢北京守卫战,扶大厦之将倾;日寇为祸沿海,戚继光缺兵少将却独木而支,南平海患又北击蒙古,直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还有肃清沙漠的蓝玉、构筑关宁锦的孙承宗、镇守辽东的李成梁、抗日援朝的李如松、孝服出征的卢象昇……
什么是气魄?他们告诉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们有气节——
铁铉,面对篡位的朱棣,破口大骂,立而不跪,被割耳鼻后塞入口中,仍言“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是谓大丈夫!杨继盛,无惧严党,以死为谏,深陷诏狱后用碎碗片刮骨疗伤,不屈不挠,是谓大丈夫!杨涟,抗击阉党,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入狱后被严刑拷打,牙齿尽落,铁钉入耳,“皮肉碎裂如丝”,是谓大丈夫!……
什么是气节?他们告诉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有信仰——
朱祁镇的平民皇后,做尽手工活只为渺茫希望,哭瞎双眼只为盼他归来,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孙承宗,面对清军进攻,他带领全家二十余口上城墙防守,最终在敌人的敬意下整顿衣着,向北叩首,自尽而亡!卢象昇,身着孝服,抗击清军,身中四箭三刀,力竭而死,所部数千人,全部殉国,无一苟且偷生!还有徐阶的隐忍不发、高拱的锐意进取、张居正的税负改革、海瑞的秉公为民……
什么是信仰?他们告诉我: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皇帝有信仰——崇祯遗言:“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臣有信仰——杨涟绝笔:“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士兵有信仰——为保卢象昇全尸,某小兵伏于将军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这绝境中的信仰,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
正是这些优秀的个人,共同构筑了大明王朝的精神世界,让这个帝国得以延年益寿,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较之前朝实现全面超越。
可惜的是,明朝各社会阶层似乎都有信仰,但人数最大的群体——百姓却不在其列。究其原因,我赞同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的:“政府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水平的宏愿,它的行政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四书”所谓的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维系长治久安”。这样的政府,自然得不到百姓的拥护,而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又“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必然造成信仰缺失的结局。
与此同时,明后期的百姓压根没条件去谈信仰——饿殍满地,易子相食成为常态,不仅高税负,还被官军抢劫、被流寇残杀。当存活成为第一要务,那么无论统治阶层的精神世界再强悍,道德的刀刃再锋利,也解决不了问题。
大明王朝的存续绝不仅仅需要数十位明君、数百号忠义之士,数万名强壮的士兵。他们需要的,是停止内耗,一致对外;从根本上革新体制,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持民众俘获民心,这才能打造共御外敌、共克时难的利刃。
总体而言,在封建王朝的班集体里,明王朝作为腰椎间盘算是比较突出的。毕竟一不和亲、二不割地、三不赔款,只要打仗就奉陪到底。别的不说,硬气!
但是,羸弱的制度、放手的皇权、高强度的压迫、无穷尽的斗争,都在摧残着明王朝的一道道防线,以至于明后期政府最大的敌人不是清兵,也不是民变,而是腐败,是天灾。秉持唯物史观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导思想,以低行政效率、低管理水平、低法治程度为主要特点的封建王朝,必然逃不过历史规律——你强任你强,该亡还得亡。
荀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所以,社会主义好。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算是一口气看完的吧,写书评是不敢当,只是总结一下我看完这本书自己的感想。作为理科生,的确是一剂恶补明朝两百多年历史空白的良方。文章深入浅出,让所看的不吃力,且又相当连贯,让我不管是在上学时了解到的一些人物或是电视剧中的零星所得,可以很好的借这本书将我所熟知的人物排排序。其实更让我震惊的是作者写成这本书所参考的文献之多,然后凝练成自己诙谐幽默的笔锋真实而又失兴致的像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前的诸多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惊鸿一瞥,也让我们看到了16位当家的风格各异的管理风格和所有人对权利的欲望,当然动机各有不同,但能受后人顶礼膜拜的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之上能够坚定自己良知,分清善恶,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报复,当然每个人的实现方式不同,有人杀生成仁,有人影忍等待时机,有人左右逢源。。。在我这个后生看来,不管哪一种只要坚持着良知和抱负,都是值得敬佩的,形式不重要。有证就有邪,我们评价正邪是基于道德准绳,来评价人物做的生前事,这样来分善恶,辩忠奸,其实我倒有另外一点看法,绝不是哗众取宠,所谓的大奸大恶之人之所以上位,遮天蔽日,其实在这些恶人的“创业”史也都是异常痛苦,也不缺坚韧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迎来收获,但又侧面反应了要成是,就得摒弃良知和道德,狠下心来做很多人都没勇气的事情,比如魏公公,又有几人能挥刀自宫,还没有麻药,呵呵,这里不是夸他,只是举个例子。又反应了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是会被眼花缭乱的世界给蒙住了眼,往往看到哪个皇帝被谁蒙蔽,我反而没有咬我的后槽牙,反而那觉得这是正常。那才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是人都会犯错,皇帝的儿子就这么几个,在这几个里面选出来做皇帝,能挑到一般的已是万幸,能有几个盛事明君已然是烧高香了。所以一本书读下来,能有序经营两百多年已经很难得了。读完此书让我最佩服的皇帝是朱棣,应该很多人跟我想法一样,其丰功伟业不言而喻。最让我动容的皇帝是朱由检,一个皇帝能如此倒霉(天灾)也是够了,其实崇祯皇帝够辛苦,够节俭,够聪明,只能怪造化弄人了,放在明中前期,肯定是够明君。让我最费解的皇帝就是万历皇帝,真的不知道抽的什么风,万历十五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变得判若两人,最让我同情的皇帝是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朱长洛,这还孩子是被约束了多久,一天搞那么多次,一个皇帝你也悠着点,不懂细水长流啊。明朝的大臣们很闪耀的职位应该是内阁首辅,前前后后,大家为这个位置争的是乐此不疲啊,涌现出的大量精英们,能量都很大,正负能量都有,真真是这边唱罢那边上啊,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理想(奸臣也有理想)展现自己的智慧。相当热闹,我总结的,干的过的就斩草除根,干不过就影忍,等待机会。实在不行就回家养老也不错。再来说说东厂,这么个明朝兴起的产业,可谓是人才辈出,不管好的坏的,从王振到魏忠贤,都他妈不是省油的灯,前者更是让皇帝被俘虏,让你不服都不行。不过又让我想到一点,山顶和山下,更容易的到阳光的是最接近太阳的人,不管出生,不问学历,但往往最先被雷劈死也是山顶上最接近的人,回归到原点,老天是公平的。风险与效益成正比啊。最后,感谢当年明月,让我像看故事一样的了解简约版的明史,是你辛勤的总结,才得以有后人乘凉的喜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