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著文执教,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他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却在之前过世……他就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本书将向你展示这位传奇作家的部分经典代表作品!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初看《边城》,看到很多描写这个小城风光与环境的文字,竟没有能够看下去。
再看,看到了写老船夫和翠翠的生活,天是蓝的,水是碧的,草是绿的;接着看到了天保大老,看到了傩送二老,却无端的觉得有些压抑,似乎生活中多了一些灰色。后来兄弟两同时爱上了翠翠,这是忧伤的开始。
端午节,边城的黄昏中,一场邂逅,这是个美丽故事的开始。可是,太美丽的故事,那是童话。于是我一直提着心看下去。兄弟俩比赛唱山歌看谁能获取爱人的心,很浪漫很美。不要磨坊,而愿意继承那艘破旧的渡船,这样的情很真切,很感人。
然而天保大老的死,使得一切骤然变了模样。二老难以接受翠翠却也不愿意要磨坊,于是离开,老船夫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内心煎熬,在一个暴风雨夜逝去。
最终会怎样,翠翠独守着渡船到老么?这可真是令人惆怅!
想起沈从文的另一篇文章——《爱欲》,开篇就言明:女人用自己的美貌或别的魅力来俘获男人的心,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只是完成自然分派的任务。简而言之,女人使男人爱上她,变得糊糊涂涂,然而一个女人爱上了男人,也会变得糊糊涂涂。这是爱的力量,这是大自然或称造物主的安排。纪伯伦说过:“谁也勉强不了心,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是的,爱情一旦降临,理智就走开了。
而《爱欲》中,三个商人讲的故事,有两个是非常优秀美好的女人爱上了残疾的地位低下的人,做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两个故事,在我们看来,都是女人为了爱情,做出了疯狂的事情,也即把灵魂交予了恶魔。
而最后一个故事是女人被男人辜负,洗刷了冤屈后,为了让那男人记住自己最美的样子,竟然设计让男人下命砍了自己的头。故事似乎要说这个女人很睿智,但是让我非常不赞同,女人,也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怎么能为了一个那么可笑的理由,抛弃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希望爱情的对等,付出的相同这是最主要的想法。谁也不希望付出没有回报不是吗?看到过一句话:“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这句话用在爱情上,也是很合适的,没有任何期许,收不到任何一点暗示的单恋是无法长久的。
同时,我觉得爱情是无法量化的。前些时微信看到一篇文章《太爱的感情不好》,我很不赞同。当时分享时发了一段文字,用孕期妇检做B超来对这个思想进行了嘲讽。做B超要憋尿,于是我看到了这么一幕,医生:“尿太少了,去喝一瓶水!”“太多了,去拉掉一半来!”“哎,怎么剩这么一点了?”
我更喜欢纪伯伦《先知》爱情篇中那段话:“但是倘若你在惧怕中只愿寻求爱的宁和与爱的欢愉, 那么你最好遮掩起你的赤裸逃离爱的谷场, 在没有季候的世界里,你能笑,却不能开怀,你能哭,却不能倾情。 ”
爱情,总是痛苦和欢愉并存,就像硬币的两面,永远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或许还可以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证明爱并不只是欢乐,他说:“如果爱中只有痛苦,那为什么要爱呢?”又或者,来个通俗点的,金庸的《鸳鸯刀》中,有句贯穿全篇的一句话:“不吵架不是真夫妻。”所以,我断定——真正的爱情,必然有甜蜜也有痛苦,有亲密无间也有争吵。那些不付出那么多的一直温情脉脉的所谓爱情,都是假的。
那么《爱欲》三个故事中的是爱情吗?我并不相信,我觉得那几个女人都魔怔了。
回到《边城》。
傩送二老得知大哥也喜欢翠翠时并没有退缩,也没有谦让,更没有回去将就着娶那个有一座磨坊陪嫁的女子,而是和大哥约定两人用唱山歌的方式一决高下,看谁能赢取翠翠的心。然而一个晚上,天保大老发现自己比不过弟弟,黯然离去,命陨江中。“善游者溺”,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心情下发生这种意外的呢?
唉,情为何物?
翠翠也许会一生独自守着渡船终老,从妙龄少女到白发苍苍,可是,她的这一生是否值得呢?
我不知道,我情商太低,写这样的读后感真是难为我了。
好了,就这样吧。既然立下决心要写读后感,我就要做到,可是读后感的进度总也跟不上看书的速度,这真不是件愉快的事情。我几乎要忘了,无论写文章的结构,评价文字或内容,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想,不成文也就不成文吧,愉快就好。
无奈的我写了一篇无赖的读后感。^_^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2019.3.19
第一次读边城的时候还是初三毕业后的那个暑假——炎热的夏天,聒噪的蝉鸣,头顶呼呼转的风扇,窝在床上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读着别人的故事。那时看书只看故事情节——翠翠的天真自然,翠翠与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故事,像是天保喜欢翠翠,、翠翠喜欢傩送、傩送喜欢翠翠,少女情怀总是诗,所以在自己的想象中带上了浓烈的爱情色彩……
第二次读边城是高二的时候,老田在班里问谁读过边城,那时的自己还没有现在如此胆怯,也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便被老田叫上讲台说说我看过边城的感受。但莽撞是一时的,当到台上时,脑袋里只剩下了描述翠翠的文字和对茶侗民风淳朴的描写,稀里糊涂无逻辑无条理地说了一通,老田也无可奈何和无法评价。从来都是这样一个人,似乎语言对我是失效的,我是一个不会讲话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人;文字对我来说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把我想说的话完整而详细地表达出来,所以对文字抱有了很大期望。果然又跑偏了,虽然当时说的一塌糊涂,但确实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体会。从关注爱情到转而关注先生对湘西边城人民的一个描述,如何表现他们的淳朴和善良,又感受到傩送在哥哥天保消失后对于爱情和亲情的一个抉择和挣扎,还有爷爷数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责……但后来老田对我们说沈从文先生也许描述得不仅仅是美好,大概也是人的孤独。像爷爷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每天迎接人来人往,女儿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只带给自己一个不知世事天真自然的孩子,爷爷与自己的内心又是如何交流和相处的?他是否感受到孤独过?从来没有人问过爷爷;当爷爷离开后,只剩下翠翠一人,“那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再也不回来了”,不知道结局的未知的等待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时光里爷爷不在了,也只有大黄狗陪着翠翠,如自然般天真的日子也随着爷爷的去世和傩送的离开也消失了……
第三次读边城是我从大学再次回到高中,与高中的孩子们再读边城。这时的我好像不太在意人了,“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再看发现了景的美,茶侗这个边城的美,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一个“躲”字,在我眼前涌现出来了大片大片的桃花、杏花,千朵万朵压枝低,人家藏在桃杏花中;“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茶侗春季的花团锦簇,茶侗人生活的质朴,无一不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深深的向往。年少时喜欢读一波三折的故事,喜欢读些沉重的故事,以弥补自己的浅薄与浅显,后来大了些便喜欢上了轻松的、质朴的、自然的,如沈从文先生、汪曾祺先生,还有迟子建的书。他们的文字自然、质朴,描写的是最平凡的生活,最天真的自然,读者他们的文字,似乎自己也变得轻灵起来。
这几年看了几本书,在不断的寻找和思索中,发现还是自然真切的文字更得我心意。也许生活太累,压力太大,已不想再去过多思考人生的沉重,想从文字中体会一些生活的美好,关于美食,关于美景,关于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
那么晚安,祝大家生活美好。可以开心的笑,痛快地哭,能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