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分高评好剧《大明王朝1566》同名小说,台湾朝野必读,新加坡内阁政治参考书。此书为《雍正王朝》编剧、《北平无战事》作者刘和平成名之作。全书以扳倒大老虎严嵩为线索,讲述大明王朝一场盘根错节、惊心动魄的反腐大戏。揭开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谜;揭示中国历史上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揭露清修明史列为奸臣之最首辅严嵩权极而衰的真相;揭破明朝特殊的政治机构宦官集团最深层的秘密。时隔十年,该剧于2017年2月13日在优酷上线重播。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说两个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一是作者的描写特别细腻,画面感特别强,细节抓得准,每处用词都很谨慎很考究,没有生硬的气氛营造,所有的描写都为塑造人物性格,可见其写作功力之深。比如这一段吕芳斟酒。
“严阁老请坐。”吕芳叫住了严嵩,却一任对面的徐阶站着,捧着酒坛自己也站着,“这坛酒是嘉靖元年的窖藏,皇上就是那年入继大统,咱家也是那年开始跟着皇上。一眨眼四十年了。”说完,给严嵩斟了满满的一杯,给徐阶却只斟了半杯,再下来给自己也只斟了半杯,放下了酒坛。
读此书时数次感叹描写的精致,阅读以一种舒服的节奏进行,不急不躁,慢慢咂摸,揣摩人物,越品越有味道。
另一点就是对人物的塑造,主要人物几乎都是立体的丰富的,善人与恶人并不绝对(之前看北平无战事也有这种感觉,孰是孰非读者和观众自己判断)。比如海瑞一家,海母相信天不会让海门绝后,好人好报,但海妻还是难产而去,为什么?因为海瑞迂腐,愚孝,因为海母的封建,重男轻女,对儿子占有欲太强。看看这段,夫妻互相关心照顾竟然搞得像偷情一样!
海妻这才轮到自己能照顾一下丈夫了,连忙揩了揩眼泪,走了过去,替丈夫把被子细心地周边捂紧。趁妻子的身子挡住了母亲,这时海瑞目光深深地向她望了一眼,头也微微点了一下。妻子飞快地对望了一眼丈夫,眼眶中又盈出泪来。
所以说,有果必有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海门扼腕之时也不免想要唾责鄙视。
再说太监的形象,往往与奸佞相联,然而书中塑造的杨金水,吕芳,黄锦甚至严嵩的形象我都是很喜欢的。在这本书里,太监也是有血有肉的,不仅写了他们的恶,也有他们的忠,有他们的悲凉。吕芳带着杨金水走了以后说:“从今往后,咱们爷儿俩干干净净做人。”看到这里,既为二人所遭受的痛苦叹息,又觉得很高兴很欣慰,感动于二人的“父子”情义,一个愿意装疯,一个愿被发配,也算是等到了最好的结局。
再说嘉靖与海瑞这一对上乾下乾,海瑞的性格我实在不喜欢,只认大明律,不懂变通,过刚易折啊。越读到后来越觉得,嘉靖什么都看得清,什么都明白,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惟有长生不老这一件,或许也是他太清楚,反而不愿正视,给自己造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梦境。不知道他最后见裕王和世子的时候重新穿上龙袍,心里是什么滋味。
希望有时间可以把电视剧看一遍,还是很期待陈宝国的嘉靖,和王劲松的杨金水的!
「大明王朝1566(全集)」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因着《万历十五年》的关系,想着需要读一读明史;又因历史知识实在浅薄,选择了小说与电视剧口碑俱佳的《大明王朝1566》。明以理治国、以孝治国,于是出了一批博直名的谏臣、一批维系君权父权的文武家奴,这在其他朝代似乎是不常见的,起码不能以“批”来论。而在嘉靖年间,又多了一个“半神”“天君”。因此朝廷上的热闹程度,自然不是其他年代轻易可比的。通篇读下来,感觉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人物刻画十分生动,个性鲜明,从帝王到牢头,每一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前半部略显拖沓,铺垫过长;最后几章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几点感想:
1、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沉迷丹药方术的嘉靖,竟然还能保持社会基本稳定,也真的如书中最后其自述于裕王:你比较软弱,做不到像我一样可以以己一人之力自治。所谓“天恩难测”。无论是故弄玄虚、修仙“算”出来的也好,还是厂卫、锦衣卫对大臣常年监视出来的也好,他对利益和人心的把控,都到了相当恐怖的地步,比如弃吕芳、用陈洪、暗藏冯保;再比如他对海瑞所言,长江水清,黄河水浊,用的好都浊水也可以浇田,用不好清水也会泛滥成灾。但是嘉靖在最后“收回了一贯深寒的目光”,为裕王留下的三道圣旨,在弥留之际还担心体质孱弱的裕王背不动自己,只能说“是君终是父”,令人感动。
2、严嵩、徐阶、张居正。对于徐阶,读书的时候没感觉,现在想来,作者对他的评价应该不高,甚至不如严嵩。严嵩虽纵容儿子、下属贪赃,但一来还有对君王负责的底线和原则,二来也有与君王抗衡的手段和方法,是个真正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反观徐阶,通篇感觉就像嘉靖对他的评价一样——“老成”,无甚亮点,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大明无日”的解读,何况棉布之于徐阶类于桑丝之于严嵩。反而是张居正,思维敏捷又处事稳重。《万历十五年》中对张居正评价也颇高,但也指出,张居正倡节俭却自用三十二抬大轿。
3、吕芳、陈洪、黄锦、冯保、杨金水。这几个人,应该是我读完书以后印象最深刻、也是感觉最出乎意料的了。宦官于国于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曰“无国唯君”。嘉靖告诫陈洪,他在嘉靖心里永远到不了吕芳的位置,因为无论多少人叫吕芳老祖宗,吕芳始终都能认清自己的身份,而吕芳带出来的黄锦、冯保之类,大家都是皇上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人。可见,宦官没有“朋党”的先天条件。而嘉靖又告诫陈洪,不要妄想做“好媳妇两头瞒”;而徐阶回答如何做官的时候,正是把自己比作了“好媳妇”,获得嘉靖认可。可笑的是,内阁、司礼监共审海瑞时,圣旨上内阁排前位,可座次上司礼监却坐左手,也分明看出陈洪没看清自己的身份。如此种种便看出,宦官无论做到什么级别,也只能是“无国唯君无己”,所谓的权势排场,一如宦官的家人儿子,全是编制给自己的一场梦,可怜可叹。然,吕芳黄锦之忠心手段、杨金水冯保之忍辱负重,又何尝逊色于历代名臣?谈及吕芳与杨金水之间一场默契的“父子情”,又不禁感动。
4、赵贞吉、李春芳以及田县丞。之所以将田县丞与赵贞吉这样的“腕儿”放在一起,是因为觉得,表演手段高明一些,便可出将入相;低劣一些,就是田县丞了。然而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容易做的,便也是这些人。忽想到《万历十五年》中讲到申时行对人之“阴阳”判断,认为人表现为“阳”(唱高调、行直身),实际上都有“阴”处(自私自利之想法,见不得光的地方),人皆在阴阳中找平衡取舍,讲得也就是这些人。至于海瑞,当然就是“至阳”体格了。
5、王用汲、高翰文、李时珍、齐大柱。这几个人,说到底是生活幸福指数最高、最洒脱也最令人羡慕的人(齐大柱略弱些)。王用汲出身良好,又心怀理想,进则有良友(讲义气),退则有保障(不激进),属于可选之路较多的人。高翰文属于理想主义者,出身亦好,又娶了个贤内助(虽然出身略差),当远大的理想破灭时,还有更舒心的曲线救国之路可走,因此后阶段愈发潇洒。李时珍,毋庸赘言,身怀长技之人,无论性格多古怪,无论什么年代,自然会有人来求助或帮忙(当然,古怪的性格也许就是这样任性的宠出来的)。齐大柱也是如此,但是他略弱的地方在于,他的长处之下受益人并不多,因此还不足以任性,但是足以支撑他活得相对自由、并迎娶娇妻美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