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至今为止都过着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野野宮良多,是大型建筑公司里的精英社员。他和妻子绿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聪明乖巧的儿子庆多。本以为平静生活将一直持续的三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通来自庆多出生医院的电话将这个小家庭卷到了风口浪尖。面对命中注定的血缘与日夜相伴的亲情,良多骄傲又脆弱的内心摇摆不定。两个家庭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分分秒秒,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
「如父如子」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
—是枝裕和
为人父母是一项职业,也是世界上唯一能不通过岗前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因而在父母在职期间,父母的能力和教养都会体现在他们的作品—孩子身上。
记得迈克·贝克特尔在他的书中写到:无论父母怎样教育我们,我们还是会通过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来学习与人交流。我们的潜意识相信语言,但更相信行动。而且因此我们会发展形成一套“默认设置”,向父母那样回应对方。
有很多的人在童年时期经受过不合格的父母不合理的对待,因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力想要摆脱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有和客观全面的认识,那么可能会成为自己孩子喜欢的父母。如果没有,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角色也无异于自己的父母。
在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中,良多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他童年时期过早地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又染上炒股赌博,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固定的住所。这点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本身已经是不利因素,加之,父亲喜欢喝酒,更喜欢酒后发酒疯,用暴力解决他看不惯的事情。
良多对此是痛恨的,对于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性的父亲是充满厌恶的,他拼尽全力,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也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建筑公司,拿着高薪,住着高级公寓,有着不菲的收入。
他稳重却也自负,严格且强势,事业心强并积极进取,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俨然一副精英的派头,在某种意义上讲,良多是成功的。
于是,他想把自己的这些都复制粘贴到儿子庆多身上,但是,很遗憾,庆多在性格上就跟他有很大的出入。如果说抱错事件没有暴露出来,那么这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倒也平静。
因为当年护士“怨念深重”,出于对良多家的羡慕妒忌恨,把他家的孩子跟雄大家的孩子琉晴做了交换。这件事在六年之后被暴露,两个家庭发生了不小的地震。
那么,是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重要,还是朝夕相处的感情能胜出?
一向感情淡漠的良多,听了公司领导的建议,争取两个都要。在他看来,雄大一家经济条件不好,夫妻都没有正式的稳定工作,孩子比较多,没有足够精力照料。
而自己家刚好相反,因而他认为,只要给对方家庭一部分钱,就可以把两个孩子都归为自己所有,就像一个物件一样。他只是想拥有,并不能保证自己能付出多少爱。也不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斋木一家自尊的肆意践踏。
但正如雄大的妻子尤佳里说的那样:只有没有感受到与孩子羁绊的男人,才会去纠结能不能像以前一样爱着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雄大与尤佳里夫妻,虽然在经济上不如良多家,但是他们更懂怎样爱孩子,陪伴他们,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并尽力地去满足他们。
比起良多能完成价值几亿的建筑,孩子们更崇拜能给坏玩具重新赋予生命的雄大;比起那整洁有序宾馆似的家,孩子们更需要一个能自由玩耍无所顾忌的窝。比起高档的玩具和弹钢琴,可能玩束手的老式游戏机更让人着迷。。。。。
书中最让我泪目的有两个场景:一是庆多在某个清晨,从自己不熟悉的尤佳里的家里醒来,一个人茫然无助地坐着那里望着窗外,孤单瘦小的背影,似乎在求索本不属于这个年纪所需要承受和思考的述求。
还有一个是琉晴,同样的在一个自己陌生的家里,跟良多和绿折腾打闹,欢乐和谐,其乐融融。躺下来睡觉的时候,还能高谈阔论,口无遮拦,却唯独不提跟自己生活了几年的养父母,只是到最后实在是忍不住思念的情感喷涌,才哭着说想爸爸妈妈了。
一个是从敏感,怯懦变得越来越勇敢独立,一个是从天性桀骜,倔强到越来越脆弱,懂事。
不管是庆多还是琉晴,都是在逼迫中成长,变得越来越不是自己了,他们都试图在迷失中找希望,在压抑中变坚强。交换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去另外一个陌生家,将认识才几个月的叔叔阿姨为爸爸妈妈,这就像是一个游戏,却牵扯着血和肉。
在经历了降职,夫妻冷战,以及被曾经瞧不起的斋木一家鄙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琉晴,也使尽浑身解数要逃往养父母斋木的家,到最后当看到庆多为自己精心准备的父亲节玫瑰花手工以及以他的视角,偷偷的给自己拍的照片的时候,良多才真正的明白了:
一切都可能会改变,唯独庆多对自己那深深的,纯纯的爱。与自己的过往握手言和,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和难释怀,才是真正的强大。
血缘关系不可改变,但有时候这仅仅是生物的一种意义。而朝夕相处所衍生出来的感情,犹如那枝枝蔓蔓,是一生的依赖和羁绊。
「如父如子」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父爱如殇
随着野野宫良多在是枝裕和的笔下溃不成军,我也终究泣不成声。
故事是老套的;手法是老道的。
“润物细无声”是是枝裕和的高招,他惯于在“炉香静逐游丝转”的铺陈中娓娓道来,写法克制、平实,找出多几句的情感宣泄都算你赢。尽是浅浅淡淡的日常细节勾勒,但就有本事呛你一脸泪。别人写人性,大笔泼墨、恢宏、渲染、煽情、撕心裂肺,他则不然,视角刁钻,仿佛针灸大师,于波澜不惊的日常中,不偏不倚地戳中人性的酸痛点,直揪亲情伦理、社会暗角的丑态,触及人心柔软之处。
“换子疑云”这种剧情放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博人眼球。然而,是枝裕和没有过分聚焦在抱错孩子这一大事件上,相反,他从一幕幕细微的生活化场景,比如夫妻/亲子对话、吃饭、睡觉、洗澡、游戏、聚餐等细枝末节切入,将人物的关系、情绪和内心变化的暗涌一点一滴袒露,不动声色地推波助澜,带出了人物的思索、怀疑、挣扎、醒悟和成长。
因此,故事的重心或许不仅是错位的亲情(时间编织出的情感纽带和血缘关系之间的拔河、对峙和权衡),而更多的是由这段对弈唤醒的一位不合格父亲(同时也是迷惘的儿子)对身为人父、为人子的理解、反省和自我救赎。
“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当良多带着精英的优越感对雄大解释自己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时候,他说:“有些工作只有我才能做”。而雄大微笑着反问道:“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不是吗?”两个不同阶层的父亲之间轻描淡写的两句互怼,高下立判。从来没输过的良多在这一刻输掉了底裤。
“我没空,我很忙,都是为了这个家。”这话很熟悉吧?它是很多父亲的口头禅,时常被拿来当推脱的挡箭牌。在多少小孩眼中,“工作”成为一个可怕的怪兽,吞噬了父亲的活力和笑容;它成为父母心情的晴雨表,抢走了父亲的爱和陪伴。它也成为很多男人不想负责任的完美借口。“工作”王牌一打,仿佛一面旗子插上了道德制高点,“体贴”和“懂事”吓得立马出来俯首贴耳。
惯于摆精英姿态的良多认为自己的基因一定也是优秀的,所以琉晴恰好持有了他的“强势”,而庆多显得怯懦而顺从。一句不经意的“果然是这样”让向来唯唯诺诺的妻子绿崩溃。人性的弱点再次凸显——珍惜不了拥有的,却又驾驭不住得不到的。
犹记得催泪的一幕:“归位”后的夜晚,庆多想家了,悲伤和心痛让这个小小的小孩静悄悄地起身,想去打电话和妈妈道一声“晚安”(虽然良多规定不能再联系),然而商店的卷门已经放下,灯也全灭了,黑漆漆的一片,小小孩没有前进的勇气,也不想放弃,蹲下来,告诉自己不能哭,哭了就真的不能变得爸爸希翼的“强大”了。
这种“强大”,宁愿不要。才不要。
“爸爸已经不是爸爸了。”父爱如山,巍然不动;父爱如殇,切肤之痛。
为人父,方懂为人子。这条路,对很多人来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