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一位原本风光无限的“上校”,一生赢了无数场仗,最后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在守护欲与窥探欲的对抗中推进。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年龄和成功赠予我豁达和宽容之心,让我和命运达成谅解协议。”
——麦家《人生海海》
记得在《晓说》中看过一期高晓松采访麦家,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曾被退稿了17次,耗了他整个11年的青春,写了120多万字,可最后被删了100万字,只留下了零头。这部经历坎坷的书,发表后彻底火了,书被收录到“企鹅经典文库”,麦家也成为了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之后被收进该文库的中国当代作家第一人。
麦家的影响力也随着好口碑的同名小说电视剧《暗算》和《风声》不断攀升。这对于作家来说,也许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年轻的时候逐利,中年的时候追逐名,而当名利都拥有了之后,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安放灵魂。麦家并没有在名利之中沉沦,相反的,他选择了回归故土,安放那颗要写让人悲叹的故事的灵魂。
这部《人生海海》不同于以往的间谍故事,回归乡村,就像麦家沉寂的八年,看似平静如水,其思绪早已翻腾如海。
《人生海海》的主人公雏形源于麦家童年的一次真实经历,他在路上看到一个落魄的老人在挑粪,旁边的同学告诉他这位老人其实是抗美援朝的战士而且打仗的时候“重要部位”受伤了。这个记忆成了麦家沉寂后的一粒种子,把上校在笔下孕育了出来。
性,一个足够神秘的主题下,麦家成功的展现了人性。
在那个新中国刚成立的动荡时期,贫穷和斗争让人变得人云亦云,村子的荒唐流言里,父亲被叫成雌老虎,而曾是风光无限的国民党上校被叫成了没有性器官的太监。人前大道理一堆却糊涂一时的爷爷,可恨又在小说结尾异常可悲的小瞎子,还有那个与上校称兄称弟重情重义却被舆论压垮晚年守鬼的父亲,麦家在这部小说里塑造的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和上校的不同“身份”纠缠在一起,激起矛盾的火花,载我们搭上人性这趟列车,看尽这些人的命运的扭转变化。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欲望和猜忌,让整部小说格外的真实。
都说人性本恶,一个可笑的欲望,一串荒诞的流言,最后酿成了几代人的悲剧。上校被扣上了大特务,大汉奸,大流氓,毒害红卫兵的大凶手的帽子,可为了保住肚皮上的“秘密”,甘愿被当太监,当光棍,当罪犯。
在这个疯狂的年代,舆论倒向了正义的判断,在这个淳朴的村庄,欲望激起了人性的恶意,在每个人的心中猜忌悄然蔓延,腐蚀了内心,这个叫做生活的“压榨机”,用“人性”把风光时耀眼不张扬,失事时落魄只退让的上校搅得细碎成渣。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英雄主义,让整部小说完全的升华。
生活总是让我们看清事实,再优秀的人也可能被群体的舆论碾得粉碎。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上校的一生是悲苦的,背负的压力太大,救赎就显得奢侈的多。紧绷的神经让他不断丢失内心深处的强大 ,最终那根筋绷的神经终于无法支撑自己,绷断了,同时却也解放了自我的那个压力重重的世界。就如文中说的 “他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人”。虽然付出了代价,虽然过去的风光不会再重来,但他最终找到了自己,成了自己的英雄。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
人生海海,闽南方言。我们人生犹如大海,深不可测又浮浮沉沉。人生中那些潮起潮落,都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历练。也许有时候让我们失落,也许有时候让人生迷茫,也许有时候让我们悔恨,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请学会爱上这般滋味的生活,因为它是如此无它,独一无二的生活。
长路漫漫,终有归途…
这本《人生海海》,教会我们在生活的潮落之后,依然学会热爱生活,迎接下一个潮起。
感谢阅读 写于悉尼 2019.05.02
#San蝶书评#
「人生海海」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它形容人生呀,像海一样宽广,容纳万物;像海一样复杂多变,起落浮沉。
在麦家这本书里,他给我描述了一个人的人生它是怎样的形状,同时又给予了一些的解答:潮起潮落都是人生的历练,每个人都跑不掉的,一定要爱上生活。
整本书的叙述是以“太监”(也是“上校”)这个人物为中心延展开来,以“我”的口吻,讲述了“太监”漫长一生:他学啥都能学到最精,木匠、打仗、医术、养蚕…但要论最出色的还是那一手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有人说他强上了保长的女人,所以被割掉了子孙根、有人又说他那物件还在,大得能让女人快活上天;他将这世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唯独他肚子上的刺青和他的两只猫是他这辈子久久难以放下的两样物事。
在村子里,他是如“耶稣”般的存在,一生历经重重苦难,却又生的一副菩萨般的心肠,骂过他、打过他的都帮,连害过他的也帮过;一生有过无数女人,却立誓不结婚,唯有老母亲和两只猫相伴左右;曾当上过万人敬仰的“皇帝”,也曾被当街示众、人人喊打…
光看我写出的这些桩桩件件,每一件拿出来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是顶天的大事儿,一不认真对待,有可能就掉进坑里出不来了,但上校不一样,他就是一个神人,回回都巴着边走出来,连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么多年,也从没有中过一发致命的枪弹。但是越来越吊诡的是,一个困难渡过了,则会有更多更大的麻烦找上他,直至将他送进监狱。仿佛他这一生,生来就是要来遭这些罪的。
历经大风大浪过后的他,完全退化成了孩童,开始了自己的养蚕大业,毫无疑问,他又做成功了,他怎么会不成功呢?即使变成了孩子,但是他骨子里的坚韧、不服输、自律不曾变过。人生海海,嗨嗨人生,走这一遭,不尽兴又怎么对得起自己呢?
全篇以“我”的视角,从“我”的小时候写到我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失业创业、功成名就…,“我”不断地成长,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不断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原谅“小瞎子”、为爷爷赎罪、经常去看往“上校”,尝试着去理解过往、理解大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也将这些感悟带到了属于我自己的人生。人生吧,它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一路不断捡装备、锻炼生存技能,为下一阶段的“狂风暴雨”做好充足准备,能过就过,直至人生赢家(在我看来,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到老又有爱人相伴,俨然一个妥妥的人生赢家了),不能过就game over;你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决定,点点滴滴,都将成为你人生中的某一块拼图。谁知道哪一块拼图至关重要呢?真是让人兴奋、又害怕呀。
麦家在文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以他的方式、他的人生阅历给予了一定的解答。我是在《人物》杂志上知道麦家这本书的,本书故事的发生背景就是以他小时候的村子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杂志上有一张麦家站在桥上拍的照片,天不是那种明亮的蓝色,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灰雾,他所在的那个村子呀,黑瓦白墙,清幽的绿色植物爬满了白墙,郁郁葱葱的,像是要把人类的足迹给吞掉。我看到这张照片,心里隐隐有种感觉,它就是那种会发生故事的地方。
除了被这本书的剧情、人物给吸引,还有一点比较打动我的就是麦家对于环境的描述,词语的运用,都让我重温了小时候记忆里的村子的质朴与神秘,十分有画面感。村子与大自然相连,人们依附着自然与敬仰的神明、流传下来的“道理”而活,比如说爷爷这个“老巫头”说的话。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亘古不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你看他形容的世界多光怪陆离呀:“惊惊怪怪,眼前不时浮现出一个电车叮当作响、洋楼高过天、彩灯刺瞎眼、人比蚂蚁多、钱比石子多、公园比田畈大、女人一个比一个水灵妖怪的花花世界。这世界像纸上画的,假的,白日可以去看电影、逛公园,凳子椅子随便坐;夜里可以去跳舞、汰浴,有人替你搓背修脚;天热有电风扇、天热有电暖炉,只要有钱有势,有枪有勇,人人可以活得有天有地,有滋有味。”“人心像日常生活一样粗糙简单,黑白分明,分辨不了黑白交织出来的复杂图案和色彩。”…
你看,多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