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爱。汪曾祺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乐。他经历了人世的复杂,却天真得像个孩子,贪吃、贪唱、贪看、贪玩儿,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无心机,少俗虑。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凡人琐事、市井人生、花鸟虫鱼、旅行见闻,在汪曾祺的笔下散发着温暖的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慢下来吧,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走路要快,才能节省更多的时间。读书要快,才能看更多的书。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着我们,告诉我们动作要快,否则就赶不上了。因此各种干货类书籍大行其道。各种分享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方法,荣登首页。是的,社会节奏快了,我们要加快步伐才能赶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是不是因为我们走的太快,而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呢?失去了发现生活乐趣的眼睛呢?
《生活是很好玩的》简直就是荒漠里的甘泉,读来如引甘露。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这么有趣的呀!
《生活是很好玩的》 作者汪曾祺。百度了一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汪老的年纪跟我外婆相仿,且与我是老乡,因此读来倍感亲切。
在汪老的眼里,生活即便是一个人吃面,也是有意思的。开篇讲述了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有儿有女,但不愿同住。独居。每日坐在门口看车来车往。与作者闲聊,吃的喝的。自己擀面吃面,多年也不觉腻烦。感慨南方人会吃,但却不羡慕。平平淡淡的过自己的生活。即便经历过自然灾害,文革,四人帮,仍是宠辱不惊。能做到如此心境,看透,也是难得。
除了平平淡淡的乐趣,生活里还有其他乐趣。比如说,踢毽子。真是佩服汪老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我们这样小时爱踢毽子的女孩来说,懂得都没有作者多。比如应该如何选毽子的毛,踢毽子有哪些踢法,踢毽子比赛是如何进行的等等,作者都在书中娓娓道来,这定是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如此细腻的心思去观察的。看到踢毽子,倒是想起小时自己窝在房里制作毽子的情景来。跟小伙伴,不知哪里弄来的锡块,放入酒瓶盖子里,用剪刀夹着,放在小炭炉上烧,等锡块融化后,赶紧插入小皮管,这样就制作好了毽子,插入鸡毛就可以踢了。回想着踢毽子已是多年前的活动了,岁月如梭的感觉!
生活中,除了玩,还有吃的乐趣。同样是吃,汪老也是能吃出门道来。有篇文写到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在夏季,正因为雨季的存在,昆明的各种菌类食品也是相当富有盛名。比如牛肝菌,鸡枞。去过几回昆明,就知道这些都是好吃的。但只是止步于好吃,而不知更多了。汪老却是不仅知其一还知其二。比如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高贵一点,但是菌中之王是鸡枞。还有一种不中看的干巴菌,跟青辣椒炒着吃,也会有让你瞠目结舌的效果!还有一种叫鸡油菌。口味一般。不是看了这篇文章,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种菌。每次只知道埋头吃,却从未真正关注过吃的是什么。
当然了,在汪老的眼里,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好玩的。可能是老乡的缘故。幼时的玩法也尽是相同的。比如用细细的小草吊虫子啦。比如对七星瓢虫的叫法是“花大姐”,在外多年,叫惯了七星瓢虫,看到花大姐简直是太亲切了。还有冬天里烘烤棉裤的做法,不禁想起过世多年的外婆。小时候,冬天太冷。每天早晨起床,穿冰冷的棉裤是非常痛苦的事,外婆总会先起来,把我们的棉裤拿到小炭炉上烤一烤,烤热了再给我们穿。想念外婆,想念外婆在的日子。
书中还有更多让人深思遐想的细节,让人感慨作者的心思如此细腻。读罢,掩卷,心里升起一股温暖,同时也豁然发现,其实生活真的是很好玩的,只是我们失去了发现的眼睛,失去了发现的心境。在前进的道路上,能给心开辟一块小小的天地,去发现去挖掘生活的乐趣,人生也会不枯燥了吧!
「生活是很好玩的」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如果,你想到天南海北寻觅美食,这本书绝对能当做旅游美食攻略。
如果,你想领略祖国山河的清秀雅致,这本书依旧是不二之选。
如果,你对自然万物中的柔花嫩草颇有兴趣,这本书可能比百科全书还要细致。
这本书就“有味”“草木”“春秋”三辑分别谈起了中国的美食、花草、山河。
读“有味”,总要在肚子填饱的时候再来,汪老先生像一位精通厨艺的大师,品尽人间至味。他替那些口味单调的人们惋惜,说起美食,他总归觉得人要酸甜苦辣咸都能尝一些,生活才有趣的多。当然他也有吃不得的食物,这时他也不恼,高高兴兴地看别人吃的津津有味,把细节写得好像自己尝过一样。
汪老先生不止喜欢吃,也喜欢看。几乎每到一处,他总要尝尝当地特色。生活里,更是看着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家常饭,要研究个一二来。
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春小麦可不好吃,蒸出馒头来发粘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琳琅满目的吃食,倒叫人忘记生活的烦恼来。如今大多数人生活得太马虎,睡一觉充充电,吃几口饭补充体力,就又像机器人一样完成下一条既定任务了。
汪老先生他不,他活得较真。生活里零碎的小事他都看在眼里,发现其中的好玩之处:一顿饭,他要研究做饭师傅的步骤手法;赏一朵花,他要分清几瓣几蕊,追古溯今寻觅花草的前世今生;流连一座城,他能侃侃而谈城里的风俗民情,抽丝剥笋风景的本真。
面对人间的不如意,你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疤痕,看不到声嘶力竭地反抗和呐喊。他不是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懂,而是对生活倾注了太多的爱,而不能也不愿,把自己下放到心灵的北大荒。
读罢书再去了解先生的一生,你会欣慰残忍的人间不曾湮灭一个坦然清澈的灵魂;了解先生的一生再来读书,你会感到力量的涌动。他笔下的生活总是这样慢,这样悠闲。全然让人惊叹于思想的伟大。他像一株会思想的芦草,在他颠沛坎坷的境遇中创造了至美的内心世界,他是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的人,用爱融化身边的黑暗。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汪曾祺先生的一生,是尝尽酸甜苦辣咸后的一杯白开水。直到生命的尽头老先生依旧只点了一杯普洱茶,欢欢喜喜尽余生之欢。
PS:写的很乱,不知道该怎么说清楚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只能这样草草了事。
至于打分低,是因为个人偏好,更爱读一些矛盾冲突激烈或者展示阴暗的小说。书是好书,怎么读这本呢?我建议:把速度放慢,慢慢读。沈从文、废名、汪曾祺这一类先生的书只有细品才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