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成名之作,影响千万青年的励志名篇,马云、贾樟柯倾情推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之作,由吴天明执导的同名电影,轰动全国,2018年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复又回去的曲折人生历程。在城乡间辗转,他既选择过努力与坚持,也选择过放弃与告别,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剪不乱、理还乱。“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梦想的取舍,缘分的离散,折射出让人思之无言的时代宿命,演绎出一曲让人难忘的“命运交响曲”。
「人生」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似金子般的姑娘
路遥的《人生》前前后后读了两遍,可能是经历多了,或者说看到的多了,读这类书少了以前的冲动,没有表现的那么易怒或者破口大骂。虽然没有像读《平凡的世界》那样哭的不能自己,但内心依旧是阵阵的心酸与无奈。当时农村的愚昧与无知,人们的旁观心理与现实的残忍等等,我都觉得可以接受,毕竟时代背景让我们无可奈何。此书中我只心疼巧珍,这个跟我一样大的姑娘,那么朴实,可以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可以为了心爱的人儿忍痛放手,甚至在被甩以后可以为了对方的前程去下跪求别人,这种伟大,让我震撼,自愧不如!
我读书极少去读推荐序,在我看来,无论推荐的人多么有权威,多么有代表性,都不能影响我的评价,此刻我是读者,这本书的好与坏应该由我来评价。但我喜欢看一本书的封皮,里面的插图,仔细揣摩作者的用意,研究排版结构实在是一份乐趣。《人生》这本书只有淡淡的封面,一两道淡淡的墨水痕在画一个即将升起的太阳就表达人生,实在妙哉!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用两条细细且弯曲的线条勾画,在一端画上一个男生(高加林)代表了高加林未来一段时间的人生道路,被迫离开自己喜欢的教学岗位,待家务农,未来如何,他只能苦恼着。下篇同样的场景,只是高加林换成了巧珍,她咋办?喜爱的人儿即将舍弃的她,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即将走到尽头,未来的人生她又将如何度过呢?简简单单的三个场景,一部大作就这样出现了!
接下来我想说说巧珍,至于加林(书中男主,唯一一个让我写书评不想提到的主角,没办法,我很任性,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渣男) 巧珍—高家村刘立本的二女儿,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外貌出众,气质也不错,身材似白杨树一般苗条,为人朴实善良,乖巧懂事,勤劳能干。我想七件事足以代表她让我钦佩——第一件事是在那个愚昧,无知,思想封建的年代,她可以为了自己的爱情主动告白,甚至说自己可以上山劳动,让加林在家呆着,不会让他受苦。在我看来简直就是现在的霸道总裁般的告白,让人如何不心动!就这点来说,就很牛,即使在现在的环境下,极少有姑娘可以做到放下自己的面子,自尊或羞怯去向对方告白。
第二件事加林让他刷牙,她将这句话奉为圣旨,坚决执行,即使不习惯,即使牙齿满腔冒血,即使街坊邻居议论纷纷,她不在乎,她一心只为了那个男人,那个让她着迷的男人。第三件事即使知道加林出去闯荡会抛弃自己,她依旧选择让他出去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是被困在这个小地方哀叹命运的不公。
第四件事害怕心爱的男人睡不好,要将自己家的狗尾褥子带过去惨遭嫌弃却半声不吭,还将自己分得的红利一大半给了对方。
第五件事被甩时没有问一句为什么,接受结果也不在对方面前留下一滴眼泪,甚者不说对方半点坏话,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接受结果,她瘦了,可是她如何不瘦,这个姑娘傻的让人心疼。
第六件事当自己的妈妈和姐姐决定让对方身败名裂时,她跪在自己姐姐身边要求不能那样做,甚至请求姐姐的公公给加林谋一份工作。
第七件事姐姐说她可以选择离婚,重新嫁给加林,巧珍说马栓待我很好,我不能负他,我被伤过,我不能去伤害别人啦。这七件,我坦白来说,我不一定全部做到,我可以最做到分手以后不说对方但这种伟大的行为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昨天读《郑爽的书》,她写到有一天她曾经问当时的男朋友:“爱情在你的生活里占多少? 对方说25%吧。她说在那一刻她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在爱情中那么难以自拔啦。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不平等的,她选择百分之百投入,付出的太多,而对方只有25%。感情的磨练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对方的最爱,他们更在乎自己的事业,社会地位,名誉,爱情大概是排在很后面的东西。对于像巧珍这样的姑娘,付出的太多,收到的反馈少得可怜。对于爱情,我们不应该爱的时候好好爱,分别的时候不留恋吗?为什么要让自己的无知去伤害那个真爱,那个不应该被辜负的人儿。我想用围城结尾的那句话作为我对这本书最后的看法—这段时间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与感伤,神域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人生」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读得很顺畅的小说 读的过程有一种心安感 可能是太能理解书中人物的感受了 心情和人物的命运与悲喜联系在一起
故事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很具有典型性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 新与旧 诚市与农村产生的碰撞 爱情的两难 现实与理想的不平衡 都一一体现了 太震撼 平实中有感动 怎么能这么自然地揭示人生揭示社会
关于“走后门”。高加林因为别人“走后门” 而被撤民办教师 后来又因为自己“走后门”而能进县城当新闻记者 最后又被告发“走后门”而回到农村
命运的上升和下降 希望的反复燃起又破灭 因为时代社会与自身的种种因果 这个青年主动而又被动地发生着自己的故事
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 出生于农村 却受着城里的教育 有过文化的浸染熏陶 让他有跳脱于农村人的视野和人生理想 却频频受制于现实的阻碍 想要做教师 想要去城里工作 就必须要有家世有背景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商品经济的活跃让闭塞的农村接触到城市文明的星火 部分农村知识青年渴望走出农村看更大的世界 像高加林这般 有理想不甘心受困于农村一辈子 但又因为现实的窘迫而迷茫 一腔热血却被屡屡打击 当时的城乡差别大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 导致了城乡身份的对立 所以才会有高加林以农民身份去县城里卖馍时唯恐遇到同学熟人的小心翼翼 去挑粪时被城里人歧视不受尊重 黄亚萍明知道自己欣赏高加林的思想气质却妥协于现实选择克南 是城里人的精致利己心理体现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为了能去远方 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他抛弃了给他最初恋爱甜蜜滋味的农村姑娘巧珍 和城里播音员黄亚萍确立关系 这又牵扯到“门当户对” “共同语言” “情感冲动与思想灵魂” 爱情不只是爱情那么简单 爱情可以附加上很多东西 也牵扯着前途和未来
黄亚萍之所以抛下本来快打算结婚的张克南和高加林在一起 是在高加林摆脱了农村身份得以进入县城做新闻记者 有了这体面的工作之后才做的决定 而高加林后来被迫回农村的时候 这份恋爱关系又破裂了
对于高加林而言 巧珍是荷尔蒙的心动 黄亚萍是思想精神上的契合 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聊得来的人和能给他前途的人 但殊不知 自己也要有与之相配的身份能力 在他知道自己要回农村之后 主动和黄亚萍说分手 也是二人彼此心知肚明情理之中的事
书里讲的爱情还有一个点 张克南对黄亚萍百依百顺 而高加林会对她发脾气 但黄亚萍正正是喜欢高加林这种“男子气概” 喜欢能有人和她势均力敌
巧珍对高加林百依百顺 而黄亚萍是会和他闹别扭耍性子的 高加林私下也会想“巧珍才不会这样对我呢!”
所以 一边是爱你到极致的人有无条件的关爱 一边是势均力敌敢和你较量的人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也许很难两全 能得到什么 全看个人造化了(不过 通常人都是犯贱的 太容易得到的不珍惜 想得到很多东西 后来才发现之前拥有的可贵)
在高加林做新闻记者有所作为和名气 斩断了和巧珍的关系 和黄亚萍顺利在一起之后 本来可以是个“好结局”了 可路遥不会这样放过高加林的 被告发 回到农村 离开黄亚萍 这时候发现最爱的还是巧珍 可是巧珍已经嫁给爱她的黄铨了
重新回到农村的高加林 没有了事业 也没有了爱情 名誉受损 无所依靠 农村人仅有的土地不是他熟悉的 他熟悉的文化工作已不属于他 他还剩下什么呢?有知识 有理想 却没有平台 他的未来 要像德顺爷爷说的那样 在土地上也能好好劳动过一生吗?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以这句话作结 再好不过